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检测第21课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无限精彩在大家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5新经济政策;6~8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2014·湖北武汉模拟)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行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答案B2.(2014·德州模拟)“□□□□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从题干中的“国有化”“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体现了计划、余粮收集制等,因此,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正确。答案A3.(2014·淄博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从题干中可知,苏联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无限精彩在大家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答案A4.(2014·广州海珠测试)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解析“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说明社会主义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故选C。答案C5.(2014·临沂调研)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解析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列宁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发展苏俄的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答案D6.(2014·日照检测)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无限精彩在大家.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免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答案B7.(2014·安徽省高三大联考)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故选A。答案A8.(2014·浙江省名校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判断,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B项正确。答案BB组提升练9.(2014·临沂调研)“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无限精彩在大家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解析根据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方法。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C项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10.(2014·广东六校联考)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追随理想的实验”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指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指斯大林模式。答案B11.(2014·河北省名校名师高三调研)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解析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无限精彩在大家本家经营,A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B、D两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项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答案A12.(2014·滨州调研)下图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下图解读不正确的是()。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解析1925年到1932年苏联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企业丧失了自主权。答案C13.(2014·湖南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无限精彩在大家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第(1)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其次从时间可以看出这时是斯大林模式在起着重要作用。第(2)问,要紧扣要求分析问题,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苏农业发展曲线,以及此时期中苏两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注意此时间段的时间和农业发展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无限精彩在大家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长;苏联——总趋势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4.(2014·日照调研)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材料二赫氏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无限精彩在大家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代人打败饥饿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