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考情分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从考查力度上看,本单元在近三年新课标地区高考中考查较多,只是2012年考查偏少。2010年有5道选择题;2011年有8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2年有2道选择题。从内容上看,多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冷战”的表现和美苏争霸、20世纪70年代出现多极化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相关知识点。从题型上看,近三年高考鲜有非选择题,大多是选择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线索特征:通史线索历史特征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从战后美苏合作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最终确立两极格局世界形势由缓和走向对峙,“冷战”下国际关系紧张世界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今)(1)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随着新兴力量的崛起,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21世纪以来世界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并不断加强新兴力量不断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形成和平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的局面第12讲,两极对峙的格局[构建体系]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1.实力的变化:(1)西欧和日本衰落,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日益增强,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2.基础框架:二战后期建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③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概念阐释】(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2)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关系。国际关系既是学术领域的,也是公共政策领域的。二、美苏“冷战”1.含义:(1)对立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对立方式:除④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⑤铁幕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3.指导思想:美国以“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4.开始标志:“⑦杜鲁门主义”的出台。5.表现(针锋相对)国家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组织形式:社会主义阵营经济⑧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⑨华沙条约组织6.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易错扫描】(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定。(2)“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核心突围技能聚合一、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何联系与区别?1.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史料链接材料一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材料二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学习探究:材料一表明“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全球霸权政策开始的标志;材料二表明马歇尔计划有利于加速欧美联合,是美国控制西欧的经济手段。两则材料说明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知能拓展】国际关系中的“极”是指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能够发挥巨大影响和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国家分裂:(1)德国分裂:1949年,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⑩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分裂: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局部热战:(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2)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发动侵略 越南的战争。3.核危机: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4.阶段特征:(1)二战后,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2)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双方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推敲细节】“冷战”背景下,美国并未放弃战争,如在亚洲就热衷于战争,有以下原因:(1)战后美国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企图独霸亚洲。(2)亚洲处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时期,美国打着反殖民主义的口号,插手亚洲。(3)朝鲜战争爆发和越南抗法斗争胜利,为美国直接介入提供了机会。二、美苏“冷战”对峙的历史影响如何?1.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2.积极影响: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发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史料链接: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的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材料二美国总统约翰逊1964年5月说:“不再是一道铁幕,而是有许多道铁幕。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这一鸿沟的桥梁。它们将是增加贸易的桥梁、思想的桥梁、访问者的桥梁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桥梁。”材料三1955年3月,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学习探究:材料一中,“旅行者”指苏联,“大衣”指苏联及对外扩张的力量,“太阳、北风”代表了对付苏联的两种方式,整段材料体现了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对苏联实行“冷战”的背景。材料二中,“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鸿沟”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桥梁”是美国要改变苏联的非战争方式,整段材料体现的是“冷战”的方式与含义。材料三从丘吉尔的话“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可知,正是“核恐怖”造成的均势,客观上促成相对安全局面的出现,体现的是“冷战”的影响。通过获取的有效信息可知以上三段材料体现了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对苏联实行“冷战”,其典型方式是“和平演变”,美苏之间的核均势造成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知能拓展】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美苏“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就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基础达标:1.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预测:“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在“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中,最主要的是()A.西欧与东欧的对抗关系B.战胜国内部大小国之间的关系C.美苏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D.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解析]二战结束后,对世界局势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是美国与苏联,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决定了在二战后形成的同盟关系会破裂,因此答案为C项。C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B.成立经互会C.成立华约组织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的关键信息,分析与经济相关的选项,只有B项符合,A、C、D三项涉及的是政治、军事方面的内容。B3.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写道:“一九六二年十月,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和美国一度剑拔弩张,搞得十分紧张。”这里的“加勒比海危机”具体指的是()A.美苏对中美洲的争夺B.拉美独立浪潮高涨C.古巴导弹危机D.美国对古巴的武装封锁[解析]时间是“一九六二年十月”,地点是“加勒比海”,因此应指古巴导弹危机。C基础·角度·思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美国政治家约翰·凯南在《美国外交》一书中指出: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的政策“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的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下列不能反映他这种主张的是()A.美国要对苏联实行“冷战”策略B.对苏联等国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C.苏联将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对手D.对苏联推行武装扼杀的外交政策[解析]从材料看,约翰·凯南主张对苏联实行“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的遏制”,即“和平演变”“冷战”等不付诸战争的手段,从“俄国对外扩张倾向”暴露出美国担心苏联对外扩张的霸权倾向。D项表述不正确。D2.斯大林说:“这次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①二战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②二战后美苏推行各自的社会制度③二战后美苏对抗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④二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二战的实质是法西斯势力与人类文明势力之间的对抗。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维护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实现了联合,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故①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即可。B3.“(1950年)6月29日,杜鲁门刚刚把美军送上战场,就立即在白宫接见了记者。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这次“警察行动”()A.粗暴干涉了别国的内政B.是美国实行“冷战”的表现C.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分裂D.是由美国挑起的局部战争[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50年)6月29日”及“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等信息可知,材料中所说的“行动”是指美国拼凑“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冷战”中尽管对抗形式多样,但不包括武装进攻这种形式,可见朝鲜战争不属于“冷战”范畴,排除B项;C项明显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朝鲜战争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