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6讲,“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考查的力度上看,新课标地区高考一直比较重视对本单元的考查,并且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2010年新课标地区高考涉及本单元的有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2011年有12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2年有11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从考查的内容上看,重在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学艺术也是重点考查的区域。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较少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线索特征通史线索历史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2)战国时期经孟子、荀子改造的儒学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儒学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冷遇,但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前)(1)秦朝受到打击;(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进一步发展;(4)明清在批判继承中再度活跃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时俱进,在不断吸收、更新中逐渐完善;儒学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科技(1)战国时发明司南后经两宋指南针演变成熟;(2)两汉是纸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魏晋以后成为主要书写材料;(3)火药在唐末被用于军事;(4)印刷术经历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北宋以后的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成熟成就全面突出,长期领先世界;对世界影响深远;重视人文问题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明清科技落后于世界古代文学艺术(1)春秋战国文学艺术出现繁荣;(2)秦汉文学艺术各放异彩;(3)经魏晋的承上启下到唐代文学艺术全面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世俗化和多元化;文学艺术时代性明显;各门类独自发展又相互借鉴吸收;先后相继,一脉相承繁荣;(4)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逐渐世俗化和个性化第26讲,“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①士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进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②诸子百家”。(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2.孔子和早期儒学(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在于“③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主张“④克己复礼”。另外还主张“⑤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⑥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用“⑦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3.道家和法家(1)老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的学说蕴涵了⑧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⑨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易错扫描】(1)孔子的“仁”指的是爱人,但是要与墨子的“兼爱”思想相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有等级的,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不分等级的。(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4)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思想中有许多是儒家以外的,可以和法家、道家相通,甚至包含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推敲细节】孔子思想中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知能拓展】法家思想最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3)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核心突围技能聚合一、诸子百家的阶级属性、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应该怎样评价?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调和了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信心法家韩非子加强君主专制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及稳定社会生活的愿望史料链接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足食(粮食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颜渊》学习探究材料一表明了孔子“克己复礼”以德治民的“仁”的思想,材料二表明了“民无信不立”的诚信思想,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孔子“仁”和“礼”两大核心思想体系,并进而阐释了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现实价值。【误区警示】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提出“民贵”主张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其提出“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2.诸子百家的地位与影响【思维贴士】数字简记百家争鸣时代特征【构建体系】2.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历史时期地位待遇时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秦朝受到压制秦国奉法家思想立国,排斥儒家;儒家“是古非今”妨碍秦国思想建设西汉武帝“独尊”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到隋唐受到佛道冲击儒家思想缺乏完整的哲学理论基础;战乱环境中百姓更易接受宗教思想借以寄托宋明重新稳定主导思想地位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兴起明清极端、强化、保守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受到民主萌芽思想家的批判根深蒂固,仍占统治地位清末成为戊戌变法的外衣19世纪末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不符合民主政治逐步建立的历史潮流,必然受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批评文革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受左倾错误影响现代合理利用儒家思想的精华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6.探究活动: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1)形式上: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2)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3)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强调“因材施教”。(5)目标上:强调弟子“学而优则仕”(6)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统治者吸取⑩道家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2)汉初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不时骚扰中原地区。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政治思想必须由“无为”转为“有为”。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3.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2)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并设立“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学所垄断。(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 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另外他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易错扫描】(1)汉初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源自道家思想,汉武帝实行的大一统思想源自儒家思想。虽然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是统治者根据统治的需要,为维护统治,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相应的治国思想。(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各家学说糅合而成第十二单元第26讲的。用“天、神”等方式,既符合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又可以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这是一种符合封建制度需要的政治学说,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迷信。【知能拓展】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1)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2)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且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