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气环境评价工作分级的方法是根据(B)计算确定。A.推荐模式中的ADMS模式B.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C.等标排放量的公式D.推荐模式中的AERMOD模式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其中c0i在一般情况下选用GB3095中第i类污染物的(C)。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3、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其中ci是指第i各污染物(C)A.单位时间排放量(g/s)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3)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4、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中,如果GB3095中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则可取(D)A.年平均浓度限值B.日平均浓度限值C.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二倍值D.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5、大气环境一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B)A.Pmax≥80%或D10%≥5kmB.Pmax≥80%,且D10%≥5kmC.Pmax≥80%或D10%≥3kmD.Pmax≥80%,且D10%≥3km6、大气环境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C)A.Pmax<10%且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B.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C.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D.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7、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B)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8、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5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2%,D10%为4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B)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9、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5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2%,D10%为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A)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0、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D10%为3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9%,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C)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0、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3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C)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1、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C)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2、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9%,D10%为1.2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C)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A)A.可低于一级B.为三级C.不低于二级D.不高于二级14、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C)A.不高于二级B.为一级C.不低于二级D.不能确定15、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C)确定。A.项目周围敏感目标B.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C.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D.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16、大气环境所有评价等级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B)A.小于2kmB.小于5kmC.小于6kmD小于8km17、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C)的范围。A.100mB.300mC.200mD.400m19、大气环境评价范围的(D)。A.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4kmB.直径或周长一般不应小于5kmC.半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D.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20、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应包括(A)A.项目的所有污染源B.评价区的工业污染源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在建项目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18、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A.2km为半径的圆B.周长4km矩形区域C.2.5km为半径的圆D.边长4km矩形区域21、大气环境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时,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A)A.0-1B.1-2C.0-100D.1-1022、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应进行(B)A.一期B.二期C.三期D.四期23、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可取(D)A.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应作二期B.二期C.三期D.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24、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是(B)A.作一期监测B.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C.作一期不利季节D.作一期有利季节25、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应进行二期,二期是指(C)A.冬季、春季B.秋季、冬季C.冬季、夏季D.据实际情况确定26、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D)有效数据。A.3天B.5天C.6天D.7天27、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D)有效数据。A.3天B.5天C.6天D.7天28、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D)有效数据。A.3天B.5天C.6天D.7天29、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B)。A.9个B.10个C.12个D.15个30、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D)。A.4个B.8个C.10个D.6个31、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大气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A)。A.不再安排现状监测B.再布置1个点进行监测C.再布置2~4个点进行监测D.再布置3个点进行监测32、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是在评价区内按(D)布点。A.同心圆法B.放射状为主兼顾均布性C.环境功能区法D.极坐标布点法3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C)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A.5年B.10年C.20年D.30年3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时,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D)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A.逐日B.逐次C.逐月、逐年D.逐日、逐次36、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A)A.评价范围小于50km和大于50kmB.评价范围小于30km和大于30kmC.评价范围小于20km和大于20kmD.评价范围小于10km和大于10km37、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D)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38、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A)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39、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A)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40、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釆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B)内的格点气象资料。A.30kmB.50kmC.80kmD.100km4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有(D)A.5个B.6个C.8个D.10个42、大气环境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A)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A.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B.国家环境空气排放标准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D.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3、施工期超过(B)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A.半年B.一年C.二年D.三年44、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非正常排放情况,需预测全年(A)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A.逐时或逐次B.逐日或逐次C.逐日或逐时D.长期气象条件下45、下列污染类别,需预测所有因子的是(A)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削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46、只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B)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削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47、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C)的叠加影响。A.最小值B.平均值C.最大值D.加权平均值48、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B)的叠加影响。A.最小值B.平均值C.最大值D.加权平均值4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D)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50、在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时,应绘制(D)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C.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D.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51、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A)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小于等于50kmB.大于等于50kmC.小于等于30kmD.大于等于30km52、ADMS适用于评价范围(A)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小于等于50kmB.大于等于50kmC.小于等于30kmD.大于等于30km53、评价范围大于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可选择(D)进行预测。A.估算模式B.AERMOD模式C.ADMS模式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