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五篇《醉翁亭记》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篇桃花源记考情搜索2015锦州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形式考查。原文呈现课文翻译章节精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林的发现实属偶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奇异的美景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了铺垫。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似有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的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初极狭”旨在表明桃花源隐秘难寻。而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描写,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这个人为他们一一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要”、“延”等表现了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村中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珍惜和平,不愿让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武陵)郡城,(渔人)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探访及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先写渔人“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中心概括】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写作特点】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复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3.虚实结合的写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一、文学常识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二、重点字词句1.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2.古今异义(1)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2)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要邀邀请宽阔明亮交错相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4)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不充足,不满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要说,(更)不必说不值得3.一词多义(1)舍①便舍.船______________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2)寻①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②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志①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②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4)出①不复出.焉______②皆出.酒食____动词,舍弃名词,房屋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动词,做标记名词,标记出去拿出4.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①渔人甚异.之原意为:奇异,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穷.其林原意为:贫困,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林尽.水源原意为:尽头,句中意为:___________(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_________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走到……的尽头。消失。向前。5.重点实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2)林尽.水源尽:_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通: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5)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_(6)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7)怡.然自乐怡:__________(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________(9)咸.来问讯咸:____沿着完,没有了仅通过类整齐的样子全,都快乐的详细都(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复:___延:__________(11)停数日,辞去.去:______(12)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____(13)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14)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15)及.郡下及:________________(16)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_(17)寻向.所志向:_________________又请,邀请离开告诉,后面省略“渔人”找到沿、顺着从前的、旧的到了,等到拜见以前,从前(18)遂.迷,不复得路遂:______(19)寻.病终寻:____________(20)欣然规.往规:_______(21)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6.虚词意义及用法(1)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②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2)之①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__②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随即,不久计划渡口动词,作为介词,对,向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3)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__________(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乃.不知有汉_______(7)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代词,自己的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助词,无实际意义,不译竟连词,和7.重点句子翻译(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2015·锦州)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似有光亮。(3)(2015·青海)初极狭,才通人。(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4)(2015·济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里的人)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8)(2015·济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1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太守立即派人随他前往,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三、文意理解与探究1.(2015·辽阳模拟)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__2.(2015·丹东模拟)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场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3.(2013·梅州)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4.(2015·辽阳模拟)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接触,希望可以保持平静的生活;设置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5.(2015·鞍山模拟)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6.(2013·曲靖)“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