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哲学是(A)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B.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C.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4.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C)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世界是精神的产物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D)A.诡辩论B.二元论C.唯心论D.不可知论6.哲学的党性或派别性是指(A)A.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B.哲学派别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C.哲学史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D.哲学分为三派:左派,中派,右派7.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C)A.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B.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实在决定的物质世界C.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D.整个世界是主观精神创造的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D)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B.人类发现了最终真理C.世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D)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B)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12.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D)A.逻辑学B.自然哲学C.历史哲学D.辩证法1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A.唯物论B.认识论C.历史观D.伦理学1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D)A.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B.前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后者否认这点C.前者坚持辩证法,后者坚持形而上学D.前者强调改造世界,后者只是解释世界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因为它(B)A.吸取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B.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把新的科学结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观点D.经常改变基本原理1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是(D)A.革命性B.科学性C.阶级性D.实践性17.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B)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18.马克思主义具有(C)的理论品质。A.博大宽宏B.吐故纳新C.与时俱进D.科学严谨19.人生观是(D)A.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B.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C.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D.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2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C)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B.分析和综合的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1.认为世界是由原初物质构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派别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22.客观实在性是(B)A.运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唯一特性C.存在的唯一特性D.意识的唯一特性2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C)A.属性B.形式C.主体D.源泉26.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A)A.根本属性B.主观形式C.内部结构D.唯一特性27.时间和空间是(C)A.物质的唯一特性B.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整理感性材料的主观形式28.二元论的错误在于(C)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B.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29.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B)A.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0.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世界统一于(C)A.实践还是认识B.运动还是静止C.物质还是精神D.存在还是非存在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A)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32.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的观点是(D)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辩证法D.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3.“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D)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C.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D.不承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34.狼孩不能思维的事例说明了(D)A.狼孩的脑子天生愚笨B.狼孩的脑子根本不是人脑C.狼孩的大脑虽是人脑,但是其思维却不是人脑的机能D.狼孩没有社会实践,所以不可能产生思维35.把意识看作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A.朴素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错误观点36.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37.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C)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38.电脑的出现,说明了(C)A.“机器思维”能够完全代替人的思维过程B.“机器思维”能够超过人类的思维并统治人类C.“机器思维”可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思维D.“机器思维”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39.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反映特性,这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40.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B)A.从理论原则出发B.从客观实际出发C.从主观愿望出发D.从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出发4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A.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42.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B)A.以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B.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C.指精神现象之间的联系D.指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联系43.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4.发展是指(C)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B.事物运动中的数量的变化C.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变化D.事物的任何方向的变化4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A.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B.事物从一种质态发展到另一种质态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46.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B)A.人们制定和必须遵守的规则B.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趋势C.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4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48.矛盾的基本属性是(C)A.对立和统一B.普遍性和特殊性C.同一性和斗争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4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B)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由偶然向必然转化D.由简单向复杂变化50.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C)A.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关系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5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5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关于(A)A.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5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5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5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C)A.内在动力和源泉B.方向和道路C.形式和状态D.原因和结果56.“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57.事物中的肯定方面是(C)A.该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B.破坏现成事物的方面C.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D.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58.辩证的否定是(A)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C.外力的否定D.对事物的任意否定59.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C)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B.坚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6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是(C)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61.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A)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周期性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6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6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D)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6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6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A.农民播种小麦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6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6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6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6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70.感觉、知觉、表象,这是(C)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7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C)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7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