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学教师资格证高频考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2.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素质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5.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6.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7.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8.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1应试教育2素质教育1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2面向所有学生教育目的1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2全面进行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10.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11.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教育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2.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组织、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13.素质教育评价方式上的改革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的变化。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14.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展实践活动。15.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16.终身教育的概念由法国人保罗•朗格朗在1956年正式提出。17.终身教育的代表作有: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等。18.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19.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有均衡的发展。20.我国古代的“六艺”,即射、御、礼、乐、书、数,是对人全面发展的一种诠释。21.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是指: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2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2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4.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25.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的变化的过程及结果。26.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27.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8.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29.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30.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既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同时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31.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还受到环境及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32.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33.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当挖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34.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而是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35.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36.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37.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38.“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39.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40.促进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41.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42.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共同发展。43.不因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44.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4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46.师生关系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社会功能。47.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能使学校生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教师而言,能使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愉快和自身从事工作的价值。48.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班级是其逐渐实现其社会化的主要场所。49.师生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50.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应当为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51.传统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相互平等;道德上相互促进。52.新型师生关系是指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关系。53.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54.构建师生关系的途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55.尊重学生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个体差异,始终相信学生。56.教师公正对待学生,要求教师:一方面,教师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好恶、私人关系、学生成绩的优劣等偏袒或是轻视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性别、美丑、性格特征、身体条件、家庭出身等的不同而偏袒或轻视学生。57.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58.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59.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60.传统教师角色: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朋友的角色。61.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为: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62.现代教师角色新的特点: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6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64.新课改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65.教师要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66.倡导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鼓励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开展“行动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为了课程和教学改进的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67.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教师专业品质、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与能力等。68.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必须拥有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和职业道德等专业知识。69.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专业发展阶段。70.教师职前专业教育,是指培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特别的专业素养的教育。71.教师职前专业实践的方式包括参观学校活动、教育现场观察和教育实习等。72.教师的入职专业发展,可包括三个方面:岗位专业的学习、团队活动的参加和岗位经验的积累。73.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可以用“终身”发展来表达,教师应坚持终身教育理念,职后发展阶段要持续到教师退休之时。74.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终身学习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正规专业教育、非正规专业教育和校本专业发展。75.正规的专业教育,是指在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全日制的、系统的教育,并且专业教育的结果是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及教师资格。76.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77.教育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己已有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对象,对已有的教育实践成败原因进行探求,从而获得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78.教育研究是指教师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政策区别于教育法律法规,是政策的一个分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