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听到“信息”和“控制”这两个字眼,但往往说不清它们的确切含义。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和“控制”中。早晨起来洗脸,先往盆里放一点热水,用手试试是冷还是热,冷或热就是信息,再往盆里加入冷水或是热水,使水温达到合适温度为止,这就是控制。今天天气是冷是热,不知道。看看户外的温度计,它告诉我们天气冷热的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穿衣服的多少,穿好衣服去上班,是迟是早,不知道,看看手表,它告诉我们时间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我们骑车的快慢。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有关信息和控制的例子,不是到处都有吗?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更是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是信息,赶快施肥浇水,这就是控制。炼钢工人观察钢水的颜色,得到钢水温度的信息,判断是否继续加氧或及时出炉来控制炼钢质量。总之,安排好生活生产离不开信息,也离不开控制。人们积累了多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很自然想到利用仪表和机器自动地获取信息,自动地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所谓自动化。发展自动化技术的()问题是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将已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然后是利用信息进行控制。概括说来,信息源可分为三个方面:自然信息源、社会信息源和知识信息源。自然信息源是指来自自然的信息,包括物理、化学、天体、地学、生物等方面的信息。过去谈自动化,只限于利用自然信息进行控制。近年来,更将自动化的应用渗透到企业管理以至家庭生活,于是出现了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这一类新事物。就将自动化技术从工厂扩大到了全社会,因而从社会中自动地提取信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商情信息、出版信息等等,都是人们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古今中外记录流传下来的知识,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就构成了知识信息源。从知识信息源中,自动地检索到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往往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资。所以说,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1.1.作者谈到“信息”含义时,先后说“冷或热就是信息”,“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就是信息”,其表达方式是()。A.从本源上叙述B.从概念上界定C.从生活上举例D.从理论上阐述1.2.文章第四段的()处该补入的最合适的词语是?A.主要B.重大C.首要D.关键1.3.文章的开头说的是人们生活在“信息”和“控制”当中,接下来说人们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按这个思路,后面内容实际上说的是()。A.人们在这个理论高度上,丰富信息论科学B.人们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动化技术C.人们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源D.人们掌握了这个理论,知识便更加受到重视1.4.“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文看,这一结论的依据较充分,下列各项里有一项可排除,它是()。A.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加以处理,并进行控制B.信息从自然知识扩及社会知识,使其提取更重要C.古今中外的知识和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D.由此检索所需知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资1.5.根据文章,下列信息属于知识信息的是()。A.某大型演出的海报B.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队伍C.股评家对于某支新上市股票的预测D.每天的路况信息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为什么呢?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如果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2.1.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A.人们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B.艺术不要脱离主题和应有的思想内涵C.说教应既有艺术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D.人们向往真理,热爱探究生活的哲理2.2.人们的审美层次的质的变化表现在()。A.人们已不会被有趣的艺术形式所吸引B.同时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C.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D.倾向于追求知识哲理及生活中的真理2.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是()。A.某些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画面制作精良,票房收入屡创新B.某些小品中无厘头的情节设置和夸张表演受人诟病C.一些在思想性上有些落伍的相声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D.某影片体现了对小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成本低,叫好又叫座2.4.第7段中,划线处“强心剂”一词指的是()。A.知识B.故事C.趣味D.哲理2.5.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A.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B.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C.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D.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美国科学家们近日首次拍摄到了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人体内的扩散,他们发现HIV病毒以一种先前未知的方式从感染细胞转移到健康细胞。这是科学家们在了解HIV扩散过程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感染HIV病毒的克隆分子,并将一个蛋白插入其遗传编码,此克隆病毒暴露在蓝光下即可发出绿光。这使科学家们可在数字视频设备上看到这些细胞,并捕获感染HIV的T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进行互动的方式。他们指出,当被感染细胞接触到健康细胞时,它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座称为病毒突触的“桥梁”。这样,研究人员就能观察到绿色荧光病毒微粒向突触移动并进入健康细胞。此项研究揭示,病毒蛋白正是这样通过突触聚集而进入未感染细胞的。本研究的研究人员称,此项发现或许可以解释艾滋病疫苗的开发为什么至今都不太成功,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创建出对抗HIV和艾滋病的新治疗方案。该研究的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对此种转移模式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有机会搞清楚如何来阻断HIV和艾滋病的扩散。”数十年来,人们一直相信,HIV主要通过自由流动粒子在身体内进行扩散,这些粒子可将自身附着在一个细胞上,接管其复制机制,然后制作出自己的诸多副本。2004年,科学家就发现,HIV在细胞间的转移可通过病毒突触发生,但是他们无法了解为何这一过程在病毒扩散中如此有效。基于此,以前开发HIV疫苗的努力都集中在启动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自由流动病毒蛋白。新的视频显示,HIV可通过在细胞间直接转移来规避识别。该研究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正在开发可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含有病毒突触格式蛋白的疫苗及以突触形成所需因子为靶标的抗病毒药物。他们认为,经由病毒突触的“T细胞——T细胞”直接转移是HIV病毒感染的一个高效途径,这也许是最主要的传播模式。3.1.根据第1段内容可知,绿色荧光有助于()。A.使蓝光变成绿光B.病毒微粒向突触移动并进入健康细胞C.在数字视频设备上看到HIV细胞D.帮助蛋白插入感染HIV的分子3.2.感染HIV的T细胞与正常细胞如何进行交互?()。A.通过绿色荧光B.通过病毒突触C.通过病毒蛋白质D.通过自由流动粒子3.3.第3段中的“此”指的是()。A.自由流动粒子是HIV扩散的主要依附B.自由流动粒子具有复制细胞的机制C.病毒突触促进HIV在细胞间自由转移D.HIV具有在细胞间直接转移的复制机制3.4.HIV疫苗开发至今都不太成功,最可能原因是不清楚()。A.通过绿色荧光可以看到病毒微粒的转移B.病毒细胞如何通过病毒突触快速扩散C.如何阻断HIV和艾滋病的扩散D.病毒突触是如何发生的3.5.HIV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模式可能是()。A.通过自由粒子的自身复制B.通过自由流动粒子在体内扩散C.通过病毒突触的直接转移D.通过病毒蛋白感染健康细胞近日接连见诸报端的两件新闻,引发人们再次热烈地讨论一个困扰国人上百年的老话题: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第一件新闻是,一项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来;高达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成为法定的公众假日。对此结果,网络舆论附和者众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此表示支持的网民,大多是年轻人。另一件新闻则是,某机构准备启动国学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其中的一项内容是,将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省级状元的名字刻制成碑,和国子监孔庙元明清三代的进士碑立在一起。对此,网络上几乎骂声一片。对于前者的积极附和与对于后者的全盘批评,看起来并无矛盾之处。人们是在运用既有知识和分析能力对传统进行取舍的:中秋节被视为精华,科举制度则被归为糟粕.因此,人们普遍地赞成继承中秋节,而反对立状元碑一一这被认为是对科举传统的一种继承,而科举制度及其精神显然是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非常明确的结论。但让我们略微思考一下,对于哪怕是科举制度及其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理性是否高度发达,足以对其做出如此确定的判断?我们是否完全有资格以现代人的标准来对过往的某项制度或习俗做出非常确定的判断?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人普遍相信自己可以运用理性做出这样的判断。但是,一个真正的理性主义者,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始终会意识到理性的限度。相对于个人的生存甚至一个时代而言,传统是大写的。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的生活。不管是对一个人的生命和还是对一个民族的生命,离开了传统的包裹,赤裸裸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是没有价值的。比起漫长的历史,比起我们全部祖先的智慧的凝聚,任何一代人的智慧,其实都是沧海—粟。因此,对于传统,明智的态度是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因为它是当下人们有价值的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经过反思,我们确实有可能证明,某些传统是有害于正义和善的,据此,我们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传统,不会这样极端。因而,试图理性地辨别其究竟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假如有人愿意,他们是否可以立状元碑?对这个问题,笔者宁愿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能否确信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十分优良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可以确切地断言,传统的状元文化极端有害,因而,必须予以剔除,且在剔除这种传统后即可实现我们所设想的那种先进教育方式?4.1.两条新闻中人们的不同态度说明了()。A.中秋节应该成为法定假日B.科举考试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糟粕C.大多数人对传统价值的取向很接近D.古人留下来的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4.2.下面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A.对待传统不可一分为二B.传统应该全部继承下来C.离开传统现代人就无法生活D.对待传统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4.3.通过作者对是否可以立状元碑的回答,可以判断出其态度是()。A.留恋传统的状元文化B.对当前教育方式的失望C.认为应该批判地继承状元文化D.认为理想的模式不会凭空产生4.4.这段话谈论的主题是()。A.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