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2、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均匀,到了莫霍面,地震波传播的速度突然增加。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海洋部分约为6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2、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3、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物体。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和不连续面(界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两种,纵波和恒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一次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界面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发现和确认这两个界面的奥地利科学家莫霍诺维奇和德国科学家古登堡。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和矿产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具有开采价值的时候,就称为矿产。矿物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金属矿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云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以及滑石、石膏等。矿物的基本形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二、岩石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者多种矿物组成。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1、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成为侵入岩,最常见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为岩石的,叫做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2、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和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就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次,成为层理结构很多沉积岩中有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代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我们根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对其进行命名。以小砾石为主的成为砾岩,以砂砾为主的就叫做砂岩,由细小的粘土颗粒组成有清晰也片状层理的叫做页岩。由化学沉积形成的沉积岩最典型的就是石灰岩。3、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导致岩石原来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如花岗岩编制称为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石英岩,以及由页岩变质形成的板岩。【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在岩石圈及其下面的软流层之间存在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诞生,在另外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二、岩石转化【地表形态】一、地质作用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形式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题组一:岩石圈物质循环(2010·河南豫南九校二次联考)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1~2题。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1.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B)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2.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B)①高压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题组二: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2009·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B)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解析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4.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mm)(15°C,900mm)(7°C,5mm)(23°C,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A)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解析由上题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甲地与乙地年降水量接近,因此岩石风化深度两地大致相同。题组三: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地貌是沙丘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西北地区。(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的沉积岩,判断理由是具有层理构造。(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理由是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解析图示地表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读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B为岩浆沿着原有岩层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答案(3)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地顶端(地表)。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w..第2课时山地的形成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类型概念规模举例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规模有大有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华山、庐山、泰山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背斜向斜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地形倒置(差别侵蚀)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1、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2、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题组一:地质构造的判断(2010·江苏样题)右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B)A.甲—风力侵蚀B.乙—流水侵蚀C.丙—冰川侵蚀D.丁—人类活动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丙、丁的地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说明该地降水较多,受到了较强的流水侵蚀作用。题组二:板块构造理论读下图,回答3~4题。3.图中山脉M是(B)A.冈底斯山B.喜马拉雅山C.昆仑山D.横断山解析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和图中的雅鲁藏布江可知,M为喜马拉雅山。4.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D)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