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炎症-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炎症(inflammation)第一节炎症的概念概念: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物产生的一种以防卫为主的复杂的综合性反应。炎症的局部表现:1.变质(degeneration)2.渗出(exudation)3.增生(hyperplasia)第二节炎症的原因外因:各种致病因素达到一定强度(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某些抗原性因素)机体的内因:感受性(susecptibility)反应性(responsibility)抵抗力(resistibility)第三节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变质.渗出.增生一.变质:指炎灶内组织细胞的变性、溶解和死亡;细胞的间质胶原纤维(collagenfiber),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发生肿胀、溶解、断裂.颗粒样变性(granulardegdndration)脂肪样变性(fattydegeneration)水泡样变性(vacuolardegeneration)细胞坏死(necrosis)(1)变质发生的机理致病刺激物作用于细胞内的细胞器溶酶体改变,破裂出各种水解酶造成细胞的变性、溶解和死亡细胞的间质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发生肿胀、溶解、断裂(2)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acidosis)炎症早期分解代谢大于合成组织中需氧量增加,静脉淤血,局部缺血,缺氧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氧化不全乳酸、酮体、氨基酸、肽等中间代谢产物堆积使炎灶H+离子浓度升高,局部呈“酸性”酸性产物被机体吸收后可引起酸中毒组织细胞的崩解和水解酶的作用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蛋白胨、蛋白肽,同时晶体盐类解离,H+增多,分子浓度升高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增高吸水性增高,继发炎性水肿(3)继发炎性水肿(secondaryedema)(4)对局部的影响1.炎灶中物质代谢障碍和组织细胞的坏死、崩解,在炎灶中产生一些血管扩张物质,如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组织胺,五羟色胺,儿茶乙胺)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发生改变2.坏死细胞中分解的脂肪酸和乳酸可刺激间质细胞的增生,肽类物质可促进白细胞从血管内渗出。二、渗出(exudation)1.血管学变化:一定强度的刺激下,局部血管收缩后由于轴突反射调节瞬间动脉管扩张,血流加快,动脉压增高,动脉性充血时间加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和血管舒缩神经麻痹晚期淤血,血流缓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2.炎症渗出(1)机理炎区静脉淤血,血流停滞共同造成血管通透性加大局部血管内压升高代谢缓慢,生物活性物质的刺激(如乳酸、组织胺、乙酰胆碱和细菌毒素)血管内细胞损伤基底膜破坏,(2)炎症渗出的顺序1.首先血浆的液体成分,2.其后盐类的渗出和电解质,如K+,Na+的渗出,3.而后血浆蛋白的渗出a分子量较小的白蛋白(145埃长轴),b球胆白渗出(230埃),4.最后纤维蛋白原渗出(700埃)。当纤维蛋白原渗出血管后,受到组织中凝血活素酶的作用,形成不溶性状态的纤维蛋白素丝,这些纤维蛋白素丝交织成网,可限制病原的扩散。(3)渗出液渗出液(extravasate)与漏出液(transudate)的比较渗出液漏出液比重:1.018以上1.015以下混浊度:混浊较透明蛋白含量:4%以上3%以下凝固性:易凝不易凝PH值:酸性碱性细胞成分:多量的红白血球少量或不含红白血球酶含量:高低细菌含量:可有有(4)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动脉性充血,继发静脉性充血血流缓慢,轴流加宽,边流变窄“靠边作用”,(“白血球壁立”或“白血球附壁”)白血球伸出伪足穿越血管壁“白血球游出(emigration)”。白血球游出血管壁白细胞游出的机理1.电趋化学说:炎灶中聚集带正电荷的氢离子,而白细胞带有负电荷,受到吸引而游出。2.化学趋化学说:炎灶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能影响白细胞的运动方向,使白细胞游出和集中,这些物质称为血清趋化素(chemotacticfactor)。3.血清趋化素的种类:A:化脓菌的毒素、组织崩解产物(特别是多肽)、激活的补体等可趋化中型白细胞的称为阳性趋化素。B:病毒、立克次体等不能趋化白细胞的称为阴性趋化素。3、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概念:炎灶中渗出的白血球称为“炎性细胞”(inflammatorycell),一些炎性细胞具有吞噬异物的能力,凡是具有吞噬异物颗粒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phagocyte)。种类:炎性吞噬细胞主要有嗜中性细胞(neutrophilcell),嗜碱性细胞(basophiliccell)单核细胞(monocyte)。前两者因常吞噬较小的异物,又称为“小噬细胞”(microphage),单核球因能吞噬较大的颗粒,又称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4、吞噬过程1.首先是吞噬细胞和异物相粘时,胞浆下陷包围异物并将其包入胞浆内,称为“胞饮”(pinocytosis),形成“吞噬泡”(phagocyticvacuole)。2.吞噬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溶酶体(lysosome),溶酶体内含有多种酶类,如: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等等,可处理,降解异物或病原。3.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泡后,溶酶体即与吞噬泡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4.中性粒细胞进行吞噬时,并不通过胞饮现象,而是通过外吞噬,是细胞受体与抗原结合,然后溶酶体将向细胞表面释放溶酶杀灭微生物。5、炎性细胞的种类(1)嗜中性细胞:(neutrophilcell)<1>特点:最早和常见的细胞<2>数量:正常时占家畜白血球的60-75%,外周血液中44-1万/mm3中性细胞<3>形态:体积较小10微米,核分叶。<4>吞噬能力: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5>超微结构:胞浆内含有200余个嗜中性颗粒,均为细胞溶酶体,颗粒内有结晶状构造,颗粒分为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内含样过氧化物酶,碱性多肽等,对细菌异物具有杀伤作用。另一种也是溶酶体,内含酸性水解酶<6>在炎症中变化:A.中性粒细胞由血液浸润到组织中后,仅可生存1-2天,是一种终末细胞(terminalcell),。B.在化脓性炎症时,形成脓球,由于中性球释放水解酶,溶解了周围组织形成脓液,脓球和脓液共同构成了脓汁(grasseryjuice,pus)。C.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中性球数量急剧增多,可增加一倍,此时称为“白血球增多症”(leucocytosis),而且幼稚型、杆状核的白血球也从骨髓释放入血,这些现象临床上称为“核左移现象”。嗜中性细胞的形态及核分叶大量嗜中性细胞聚集形成化脓灶(2)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cell)1数量:酸性球正常时数量较少2形态:个体似中性球,仅占血球的1-7%,其胞浆内含有较大的嗜酸性红色颗粒。这些嗜酸性颗粒是一种特殊功能的溶酶体。3哺乳动物的嗜酸性细胞和鸟类的假嗜酸性细胞不同,鸟类中的嗜中性细胞内含红色颗粒,很似酸性球,故称“假嗜酸性细胞”。肠腺间的嗜酸性细胞浸润4特点:嗜酸性细胞在炎症的早期即可出现,主要在寄生虫性炎、过敏性炎、中毒或某些病毒性疾病时,酸性球数量增多,可增至血球的20-25%以上。5吞噬作用:细菌的能力较弱,能吞噬变态反应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五羟色胺,组织胺等具有解毒作用,这样可减轻过敏反应性炎的损伤。6嗜酸性细胞对于寄生虫的作用机理:a.寄生虫抗原物质作用于B细胞,产生抗体IgE。b.抗原抗体结合后结合补体,形成补体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omplementeosinophilschemotacticfactor)ECF-C。c.寄生虫的中性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产生嗜酸性趋化因子(eosinophilschemotacticfactor)ECF-L。d.两种因子吸引嗜酸性细胞向寄生虫存在的组织聚集,一方面释放出酶类,消除寄生虫引起的过敏反应,另一方面对寄生虫有直接的杀伤作用(3)嗜碱性细胞(basophiliccell)1其数量较少,2形态:大小与酸性细胞相似,胞浆内含有嗜碱性蓝色颗粒,3吞噬功能:本细胞无吞噬功能,4所含成分:细胞内含有组织胺、五羟色胺、SRS-A慢反应物质5作用:被致敏的嗜碱性细胞在变态反应性炎症时,可与抗体结合,释放出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形成变态反应性疾病。(4)单核细胞(monocyte):1形态:体积较大,直径15微米以上,核呈马蹄形或肾形,2数量:占白血球总数的3-6%,3来源:它与肺中尘细胞(dustcell),肝脏中枯否氏细胞(kupfferscells),组织中的组织细胞(histiocyte),都是来源于胚胎的骨髓干细胞(一元论)。4功能:这种细胞在炎症的后期数量增多,可代替中性细胞的功能。由于单核细胞能吞噬较大的细菌残片和异物,故称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在特异性肉芽肿时转变为“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giantcell)。单核细胞的形态5在炎症中的变化:干细胞(stemcell)分化单核细胞monocyte(在血中停留几天)进入组织器官,活化,形成巨噬细胞macrophage(数周,数月或更长)吞噬了结核杆菌后,转变成“多核巨细胞”6巨噬细胞抗原处理的功能:A.可协助小细胞识别抗原。B.巨噬细胞处理抗原将其降解,使T细胞致敏。C.T细胞又能释放出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和移行抑制因子,使巨噬细胞聚集于炎灶。D.T细胞又能将抗原集中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B细胞和抗原结合后,也能吸引T细胞聚集,杀死病原微生物。(5)淋巴细胞(lymphocyte):1数量:动物体内的淋巴细胞较多,占白血球总数的50-60%,2形态:个体为大、中、小三种,细胞直径5-15微米不等,核为团形,较大,核染色质致密,深染,胞浆少。3分类:淋巴细胞根据其功能不同,又可分为T细胞、B细胞、K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的形态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细胞(thymusdependentcell)1来源:它是由骨髓干细胞演变成淋巴样细胞,在胸腺中受胸腺激素的作用,而分化来的淋巴细胞,2数量:占淋巴球的70%。3分布:T细胞定居于淋巴结和脾脏的胸腺依赖区,4作用:参与病毒、真菌、分枝杆菌的免疫。参与肿瘤的免疫和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与巨噬细胞、B细胞有协同作用。释放T细胞淋巴因子,直接杀伤靶细胞。B淋巴细胞:腔上囊依赖细胞(Bursadependentcell)1来源:淋巴样细胞在鸟类的腔上囊或哺乳动物的肠道淋巴结中分化而来的。2数量:血液循环中B淋巴细胞较少,仅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左右。3分布:正常时定居于脾和淋巴结的腔上囊依赖区。4作用: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可转变成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执行体液免疫。(6)浆细胞(plasmacell)1数量:数量少。2形态:个体大,直径8-20微米,细胞呈圆形,细胞核呈圆形,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排列。3成分:浆细胞内含有各种免疫球蛋白lgG、lgA、lgM、lgD、IgE。浆细胞形态三、增生:(hyperplasia)1.增生在炎症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存在,但在急性炎症的晚期或慢性炎症时表现明显。2.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增生、间质细胞增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以及炎性细胞的增生。3.炎症发生时,发炎的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局部的实质细胞发生增生,借以修复坏死的组织,维持原组织器官的功能。4.细胞间质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增生,形成肉芽组织来修复坏死组织和长入难以愈合的病灶内,最后以疤痕治愈。第四节炎区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变化一、局部症状:急性炎症或体表的炎症往往表现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五大症状。红(redness):皮肤和粘膜常表现为发红:炎症的早期,由于局部动脉充血,含有氧合血红蛋白的动脉血增多,局部发红,称“潮红”。炎症的后期,由于血管舒缩神经麻痹和局部酸性产物的刺激,由充血转入淤血,局部组织“发绀”。肿(swelling):炎灶的局部往往发生肿胀,其原因为:1.局部血管充血,

1 / 9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