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田复春,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袁鹰生于江苏省淮安市,中共党员。在杭州和上海读完中学和大学,历任上海《世界晨报》记者、编辑、编辑室主任,《上海联合晚报》副刊主编,上海广肇女中、华模中学教师,上海《解放日报》记者、编辑、总编室秘书、文教组组长,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高级编辑。袁鹰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书记处书记及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全委。袁鹰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白杨树是西北地区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它的生存。它不追逐雨水,也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它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它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它就会挺拔向上,它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它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它属于草根族。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它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它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它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温室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不懂得什么是坚贞!戈壁在蒙古语的原意是指“土地干燥和沙砾的广阔沙漠”。戈壁滩东西约1600公里、南北约970公里、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沙漠。戈壁也是蒙古帝国的老家,也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跃地点。古代自秦朝以来,汉字史书里以“大漠”之称。戈壁的形成是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雨影效应阻挡了雨云抵达戈壁地区。地理,地貌,沙漠,环境,自然。由于在我国北方气候干旱,戈壁滩众多,因此极其缺水,一般植物很难生存。而白杨树又是能够防风固沙的植物,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就在戈壁滩广泛种植白杨树。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抚摸:用手轻轻按着来回移动。分辩: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陷入:①落在【不利的境地】②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表白:对别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清晰:清楚近义词: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软弱—懦弱界限—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抚摸—魔挲反义词: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精壮—细小消失—出现干旱—洪涝严肃—活泼粗壮—纤弱fǔxī清晰雨伞安抚介绍新疆陷入戈壁干旱浑黄一体高大挺秀sǎnjiāngxiànshàogēhúnhàn回顾概括文章方法:段意合并法六要素串连法题目扩展法大段意合并法文章主要内容:在去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给儿女讲述白杨树的精神,希望儿女能像白杨树一样,扎根新疆,为祖国做出贡献。第一部分:【1—3】主要写戈壁滩上沿着铁路的一行白杨树。第二部分:【4—9】主要写哥哥和妹妹的争论。第三部分:【10—12】主要写爸爸介绍白杨树。第四部分:【13—15】主要写爸爸表白内心。第五部分:【16】主要写小苗在风沙中成长。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画出来1.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2.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3.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高大挺秀”与“浑黄一体”对比,突出白杨树生命力的顽强。从白杨比喻“戈壁滩上的卫士”看出白杨在戈壁滩上的重要作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是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白杨树非常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坚强精神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奉献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全文体现借物喻人高大挺秀,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的精神:1、忠诚无私,尽职尽责。2、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特有的奉献精神:这段话是【】的典型句子。一方面描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能顶住任何的自然灭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课文分析:这句话中:请问谁是“高大的白杨树”?请问那“几棵小树”是谁?请问这句话想表达什么?答:爸爸答:孩子们【哥哥和妹妹】答:孩子们一定会在父母的教育关心下,在困难中,在祖国的边疆,茁壮成长。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爸爸表达的是怎样的心?表白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树很勇敢,我们要向白杨树学习,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在社会上做出伟大的贡献。刻苦学习,在风沙中成长起来!!3.白杨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我们到了那儿,就激起了喧哗。探索大地的秘密,要把宝藏开发,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锐敏,反映祖国的变化。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我们到了那儿,就激起了喧哗。探索大地的秘密,要把宝藏开发,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锐敏,反映祖国的变化。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这是一首高度赞颂工人的诗歌,特别是建筑工人,生动地描画了他们的勤劳和付出,只要那里有需要那里就有他们,而他们留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备注: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