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科技史第三讲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1第三讲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萌芽和奠基:一、原始社会时期萌芽-1)在采集过程中,逐步认识某些植物有毒,某些能治病医伤,神农氏尝百草2)会使用某些医疗工具,掌握一些医疗方法。最早的“热熨法”把烧热的石头包裹起来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能消除或减轻疼痛;灸法的开始:把干草点燃,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3)逐渐掌握了运用一些简单工具治病的经验。砭石;针术的开端。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夏商仍处于巫医不分的原始阶段。商代中叶,医药有了初步发展。1)甲骨卜辞关于疾病的记载500多条,设计10多个部位的疾病。2)病因:天帝、祖先所降,鬼神降祸,妖邪蛊毒,气候变化。3)出现汤液这种剂型。4)出现砭镰医疗工具(形似镰刀的砭石)5)商周时期可能已使用金属针。是针术得到较大发展的标志。周代医药知识又有进步。1)医巫分开2)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3)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报告。三、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1、医和巫的进一步对立1)春秋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致病说”Δ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淫生六疾:寒热末腹惑心①这是对疾病的产生进行广泛的理论概括的尝试;②他把发病的原因归于自然界物质因素的作用,以及人体各部分功能失去平衡的结果,十分注意外界环境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反映当时朴素唯物的病因论已经初步形成,和巫祝的鬼神致病论针锋相对;③为人们探索和巫术完全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思想武器。2)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Δ①在医疗实践中提出“病有六不治”原则,“信巫不信医”为其中之一;②在诊断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对人体进行客观检查的手段;③治疗上,采用针灸、按摩、汤剂等多样化手段;④处理具体病案时,往往使用多种方法兼施的综合疗法。2、出现了专门的医药学著作留下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ΔΔ1)整体介绍:①这部书托名皇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用问答形式写成,成书大概在战国晚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医学家辛勤实践的总结;②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以论述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作为重点,并包括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广泛内容,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2)整体观念:人体各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和外界环境是一个更大的整体。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方法之一。3)脏腑经络学说:中医理论体系里用来说明生理、病理的一个重要理论①五脏(心肝胃肺脾)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的贮藏所,具有联系全身某些组织器官主宰人的精神活动的作用,是生命的根本;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主要功能是消化水谷和传导津液糟粕。五脏六腑功能各异但彼此又密切联系。②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通道,把人体连结成一个畅通的统一整体。4)阴阳五行学说:阐述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场诊断。①人体阴阳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条件;协调阴阳治病原则;别阴阳为诊断依据;阴阳消长变化说简明中国科技史第三讲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2明病理;“提擎天地,把握阴阳”是总纲。②采用金木水火土的属性来区别脏腑器官的特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阐明人体各部分间的关系。6)病因说:邪气(自然界里反常的风寒暑湿以及饮食不节、五味不调等)在人体相对虚弱的情况下入侵人体引起疾病。7)“治未病”:强调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提倡疾病的早期治疗;精辟分析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具体论述了临产治标治本问题。8)人体解剖:人体骨骼、血脉长短、内脏器大小容量等9)意义:①初步建立中医的理论体系②典型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特点在于:着眼于整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它们的功能属性、运动变化,注意通过大量观察并对观察资料归纳分类来描述对象的运动发展趋势。③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四、秦汉到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医药学体系的充实提高和完善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祖国医学理论著作,初步建立中国医学体系秦汉时期:随着大量医疗实践的开展,民族和国外文化交流,出现了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医学著作;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药学著作;出现了淳于意、华佗等名医。我国医药学体系得到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广泛总结经验的阶段,出现了大量医药学著作,特别是脉学(王叔和《脉经》)、针灸学(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本草学(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方剂学(葛洪《肘后方》)方面,使我国医药学体系基本上臻于完善。1、汉末·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ΔΔ结合亲身医疗活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秦汉以来对伤寒和杂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以《黄帝内经》等典籍所阐发的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总结出一套理法方药具备的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使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充实了医药学体系的内容。内容与特点:1)六经八纲辨证:伤寒六经分证原则:根据急性热病不同情况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归纳成六大症候群(三阳病和三阴病);每一症候群用一组突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脉象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八纲:把临床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可以用来辨别病症的属性,使对疾病的诊治获得纲领性认识。2)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论治思想,针对病情变化采用“随症施治”的方法。3)治疗“八法”:汗吐下温清补4)提出唯物主义病因说。5)300多则药房大都用药灵活,配伍严谨,主治明确。总括:张仲景通过创造性劳动,从辨证到立法、拟方、用药,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2、秦汉《神农本草经》与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Δ《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药物学知识越来越丰富,产生了对它进行综合和总结,以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秦汉时期的人托名“神农”所著,是流传到现在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对战国、秦汉药物学知识的很好简明中国科技史第三讲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3总结,可从中窥知秦汉时期药物学知识的概况。内容及特点:1)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能和使用目的,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物学早期的一种分类法;2)对每一味药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包括主治、性味、产地等;3)书里记载的药物的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这说明作者是在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收载这些药物的;4)简要记述了当时关于药物配伍的原则,如医方里主药和辅助药之间“君臣佐使”的理论;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无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五味四气说”;还说明要根据药物的性能采用不同的剂型。《神农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经辗转传抄,到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错误,加上有许多新药物出现,于是陶弘景着手对之正讹增补,编著了《神农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物学知识的又一次系统总结。内容和特点:1)为了区别原载药物和新加药物,分别用朱笔和墨笔书写,并把药性细致的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八种;2)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根据药物的自然来源和属性进行分类,成为我国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为后世沿用发展;3)创立了按药物的治疗性能进行分类的方法,总结出一份“诸病通用药表”,对于医家临床查考和普及推广医药知识都很方便;4)介绍了一些特效药。3、汉代名医淳于意和华佗汉初·淳于意:《史记》中记载了25例医案,叫做“诊籍”,如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东汉末年·华佗:尤其擅长外科手术,掌握麻醉术关键所在(麻沸散);医疗体育“五禽戏”4、魏晋·王叔和和《脉经》Δ王叔和贡献:1)精心整理当时凌乱的《伤寒杂病论》,使之得以传世;2)搜集前人脉学文献,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撰成我国现存的最早脉学专著《脉经》,很好地总结了先秦以来脉学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基础。《脉经》内容:1)总结了24种不同脉象,对每一种脉象都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2)分别阐述了脉象所主的症候,并且把脉象和测知病因病位、诊断病情等综合起来考察;3)总结了各种切脉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初步肯定了“寸口诊法”的定位诊断。意义:1)《脉经》使脉诊这一中医诊断学的独特方法得到充实并且成熟起来;2)王叔和反对孤立地以脉断证,给脉学以恰当合理的地位,为脉学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5、魏晋·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结合切身治病心得,总结整理成《针灸甲乙经》,发展了针灸学的理论,奠定了针灸学基础。1)统一了各穴位的名称和部位;2)阐明了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范围和禁忌症;3)详细介绍了取穴和操作方法6、晋·葛洪和《肘后方》从大量方剂学著作中编纂出一部容易普及推广的实用方书,以救治突发急病,多用易得之药及民间常用的方子,还记述了简单的灸法。简明中国科技史第三讲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4体系形成与完善:五、隋唐到元代封建社会中期医药学的全面发展(一)管办医药机构和医学教育1、隋唐时期的医疗行政机构和医学教育概况:政府对医药学十分重视,医疗行政机构已比较完善,医药教育制度也已经相当健全。1)隋唐政府设有太医署和尚药局,掌管医政、医药事务;2)唐代太医署里设有医学校,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3)一些大州设有地方性医学校;4)京城设有一所药园,培养药学人才。2、宋元时期的医学教育1)北宋设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分九科;2)元代医学校分科更细,十三科。3、政府为民间办的医疗设施1)唐代在一些陵寝庙宇储存药物;建立养病坊,医治病人;2)宋代在在京城和地方建有官药局,按方配制出售成药。(二)官修的医药著作1、隋唐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历史上探讨病因、病机、证候内容最丰富的一部专著①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病因、病理、症状,广泛而详确;②对一些疾病病因提出创见,如糖尿病是因“数食甘美”等,把中国古代病因学推进一大步。2)唐·苏敬《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分药图药经药草三部分,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当时全国各地的药物知识,对统一用药配方起了很大作用。3)唐·为推广药方,编制《开元广济方》2、宋代1)在《唐本草》基础上修《开宝本草》;2)苏颂等修《嘉佑本草》、《图经本草》;3)私著官修:唐慎微《证类本草》,在《本草纲目》前,一直是本草学范本;4)王怀隐等收集前人方书和民间验方,汇编《太平圣惠方》,包括病症病理方剂药物等,强调医生治病应先判断疾病深浅虚实,再选方用药,对临床医疗有指导意义。5)《太医局录》作为卖药处方依据,《校正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作为官药局制剂规范。(三)隋唐宋医家及著作隋:巢元方唐:孙思邈《千金方》、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王焘《外台秘要》、昝殷《食医心鉴》(营养学专书)《产宝》(后增为《经效产宝》,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杨介《存真环中图》(人体解剖图)等1)孙思邈和《千金方》孙思邈一生不愿做官,从事医疗和炼丹活动,对中医药学特别是处方用药方面,有出色贡献,被尊为“药王”。①治学态度严谨,提倡医道医德,对后世影响很大;②《千金要方》综合历代医药典籍和自身行医经验编纂而成,以五脏六腑为纲,理论方药俱全;这种以脏腑为纲的分类方法是其首创,是中医分类中的一大进步;用药灵活,给后世以启示。简明中国科技史第三讲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5③《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2)钱乙(儿科专家)和《小儿药证直诀》①《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学生根据其理论、医案、验方整理编纂而成;②钱乙从生理病理角度认识到小儿和成年存在差别,并将“小儿脏腑柔弱”作为小儿科指导思想;③处方用药方面,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四)医学四大家的医学学说1、“寒凉派”金·刘完素的“火热说”1)针对当时热性病流行的现实,他从《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大都是火热致病出发,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倡立了“火热病机学说”;2)在临证中,他提出了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方法;由于他善于使用寒凉药物,被称作“寒凉派”。五运六气:是医家用来说明人和自然界的联系、四季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一种学说。①刘完素对五运六气说有独到研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