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01-1903:15:14|分类:生态友好型农业|举报|字号订阅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人民日报制作:李姿阅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与我们以前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有什么区别?其关键和难点在哪里?本期“观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编者城镇化也需转型升级(有感而发)马宏伟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不仅带动了投资,而且通过扩大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拉动了消费,特别是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市场繁荣,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城镇化又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经济发展表现为产业发展、企业集聚,带来人口集中、要素集中、交易集中,城镇因而兴起和扩张。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互动关系,在当前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更为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化已成为发展和现代化的代名词,成为城里人就意味着过上了现代生活。正因为如此,城镇化中的问题必然反映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会体现到城镇化中。从我国实际来看,最为突出的一个共性表现就是粗放:城镇化粗放,经济发展粗放;城镇化“摊大饼”,经济发展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城镇化靠圈地盖楼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面临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问题。因此,经济发展需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化也需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高质量。从供给推动转为更加重视需求拉动。我国过去长期处于物质短缺时期、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曾是经济生活的常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商品极大丰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如果跳不出供给决定需求的发展惯性,结果就是产品积压、产能过剩。这表现在城镇化上,就是不问经济社会需求,盲目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建设开发区、新城区,结果缺少人气和产业支撑,有的甚至成了空城、“鬼城”。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需要多少就提供多少,是最有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城镇化只有着眼于满足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才能推动而不是延宕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政府主导转为更加重视市场作用。市场的竞争择优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特别是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大部分产品市场饱和,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发生失误的风险大大提高,甚至已超过其快速动员资源所可能带来的收益。这时,政府的作用就应转变为当好路灯、红绿灯、警察,也就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正常竞争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而不能当驾驶员直接参与竞争,也不能当警车给特定市场主体开道。这就是要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有效的投资领域和资源使用主体。这样,才能为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从模仿复制转为更加重视特色创新。各地政府主导建设和发展,受视野、思维等的局限,2往往会出现盲目跟风、一哄而起的局面。这是造成产业和城镇发展同质化、同构化,缺乏特色和创新的重要原因。别人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竞相造第一高楼、建国际化大都市,简单模仿复制,只能是上什么项目什么项目过剩,只能是千城一面过度竞争,谁也发展不好。特色就是竞争力,创新就是驱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靠特色取胜、靠创新驱动的阶段。城镇只有立足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特色环境,才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只有激发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在哪(互动)读者何继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请问,这样的城镇化新路具体“新”在哪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张占斌: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需要我们积极大胆地探索,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我理解,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应表现为“六新”,即新核心、新理念、新动力、新方式、新格局、新重点。新核心:以人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过去的城镇化对人重视不够,造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分离,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结果,城镇规模越来越大,进城人员越来越多,但真正享受到城镇发展成果的人增加不多。目前仍有2亿多进城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待遇。新型城镇化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以人为核心展开。首先,降低城镇准入门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使具备条件者成为市民。其次,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为留在农村的农民致富创造条件,同时以城镇化成果反哺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第三,协调好新进城人员和城镇原有居民的利益关系,通过发展实现共赢。新理念: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使所有人群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包容性发展,为农村和城镇居民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使城镇化成果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首先,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其次,改革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城镇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供给对所有居民无差别、全覆盖。第三,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第四,坚持提升城镇现代文明与保护乡村传统文明并重,积极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城镇。新动力:“四化”同步发展,形成产业支撑、体现就业优先着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具有很强的同步性,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能够为信3息化提供需求和发展空间,信息化能够提升、优化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新型城镇化须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特别应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通过城镇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新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先,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无论城镇化的总体规划,还是大中小城市(镇)以及产业发展、能源结构等的规划布局,都应贯穿生态文明理念。其次,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中贯穿生态文明理念,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损害。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把城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人、公共服务健全、文化氛围浓厚、社会和谐稳定、生活方便舒适的宜居城镇。第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根本上改变许多城镇面临的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环境严重透支局面,使城镇建设和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新格局: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全国城镇发展新格局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地区的开发强度比较大,生产、生活用地的失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科学进行城镇布局,有利于合理调整优化城镇格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一是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三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重点: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城镇建设开发过程,而且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往推进城镇化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城镇硬件建设上,有的甚至见物不见人,积累了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更加重视制度、体制等软件建设和改革。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改革推动力,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和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区划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消除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观察者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当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一是把城镇化误解为城镇建设和投资,只关心能否通过城镇化来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二是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盲目提高城镇化率。把城镇化理解为赶农民进城,不尊重农民意愿,强调集中居住,搞强制性搬迁。三是认为城镇化就是推动新区建设。一些地方提出的新区建设目标远远超出当地资源环境和财政承受能力,甚至导致公共资源过度配置,造成巨大浪费。四是以发达国家成熟的城镇化结果作为参照,忽视我国国情,提出过高的城镇发展目标,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现有城镇户籍居民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准,忽视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五是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深入理解,大搞视觉上的所谓生态和绿色城市建设,盲目推进超越城镇发展实际的所谓智慧城市建设,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集约、效率和以人为本。4存在这些认识分歧,与我国城镇化的特殊性有关。首先,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一两千万人口,目前城镇人口达到7.1亿,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其次,我国作为后发城镇化国家,既面临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各类城镇试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问题,又面临2亿多、未来可能达到三四亿的农村进城人口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服务问题,城镇政府需要在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中作出选择。第三,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世所罕见。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城镇间行政管理和行政区划设置、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无不制约着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四,城镇化快速推进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利益结构日益固化,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例如,城镇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调整各级、各地政府的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问题,困难和阻力很大。根据我国国情和特点,吸取城镇化的国际经验教训,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在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通过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使已经在城镇就业并居住的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和7300多万城镇间流动人口逐步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通过人口城镇化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城乡稳定和谐与发展共荣,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步使各类城镇从粗放型、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发挥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外来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所谓积极,就是积极推进相关改革,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从而达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拉动内需的目的。所谓稳妥,是指政策制定应兼顾各方利益,坚持稳中求进。我国国情和已经积累的矛盾决定了,涉及几亿人口、2万多各类城镇的改革和发展政策的制定不能急于求成,既要考虑改革和发展大计,又要兼顾社会和谐稳定。所谓有序,是指立足现实、兼顾长远,明确政策目标;创造条件、找准时机,出台或调整相关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是动力。首先,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制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各类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问题,逐步解决大批农民工在城镇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待遇问题。其次,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城落户后保留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和集体收益的分配权。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土地权益为前提,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的方法和路径,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按照市场化原则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下放管理权限。通过城镇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释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发挥其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积极作用。破除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制度障碍(观察者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简新华我国城镇化之所以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