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跟踪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训练(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本题考查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物资支持,因此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贸易繁荣,故B项正确。A项是主观目的,而不是客观作用,故A项错误;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故C项错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其重心仍然在南方,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江苏卷)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中的诗歌主要描述了吴江县丝绸贸易繁盛的景象,并未表明集市是否有时空限制,故A项表述错误。“走中原”的不是“家庭纺织工”,而是商人,B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之一,虽然清朝民间商业发展繁荣,但该政策并未改变,C项错误。从材料看,之所以会出现“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3.(2015·浙江卷)“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2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丝绸之路”。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的说法不正确,应为唐宋以来,故A项符合题意。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说法正确,故B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贸易发展,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4.(2015·河南商丘高三二模)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但到了明清时期“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从南宋到明中叶由政府推行纸币到政府认可民间的白银流通,因此这说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到挫折,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说明的是货币问题,而不是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故排除C项。[答案]A5.(2015·湖南长沙高三一模)下表为清代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年代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清康熙30年公元1700年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人口数量0.7亿1.97亿1.50亿3.13亿4.30亿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农耕经济的发展。本题题眼为“根本原因”,图表体现了清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明代,直接原因应该是粮食产量的提高,即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3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甘薯是从美洲经东南亚传来的,这又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5·三门市模拟)《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答案]C7.(2015·四川成都高三诊断)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唐代长安实行坊市制,市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和行政管理,B项符合题意。[答案]B8.(2015·四川自贡高三诊断)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市镇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由此反映出当时()A.农村与城市联系日益紧密B.农副产品不断向城市集中C.手工业产品开始行销各地D.自然经济形态已走向解体[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概括了宋代商品流通的两种形式,而B、C两项分别只说明了其中一个方向,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并存,直到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走向解体,故D项错误;综合商品流通的两个方向,这可以说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9.(2015·陕西宝鸡高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4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D.“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宋代商业革命是指商业获得高度发展,但商业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下的商业,并没有形成新的,即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故C项符合题意;宋代街市的出现,说明A项叙述错误;商业革命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不正确。[答案]C10.(2015·湖北孝感高三一模)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盖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苏州米价低于其他地区C.江西与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是江西、湖广的米经过长途贩运,供应浙西,这说明江西、湖广的粮食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的趋向,故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判断浙西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与否,“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有可能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也有可能是因为市场需求过大,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米价的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江西、湖广与浙西之间米粮贸易的兴盛,而非江西与湖广之间的贸易情况,故C项错误。[答案]D11.(2015·杭州联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12.(2015·安徽淮南高三一模)徽商兴盛于明代,清乾隆末年处境愈来愈困难,鸦片战争后加速衰败。徽商的经营理念是“贾道儒行,以人为本”,该理念反映了()A.传统商业和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C.传统商业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D.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商帮的发展。徽商的经营理念形成于徽商兴盛时期,即明代,此时不涉及近代侵略势力,故排除A、B两项;经营理念中的“贾道”是指商业活动,而“儒行”则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2015·广东广州高三一模)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解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材料的关键信息包括:“道光年间”“洋奸”“洋商”“马占”,据此可以判断该文件是在评价“海禁”政策下从事外贸活动的商人,从文件的用语可以看出,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对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的轻视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材料本意相反。[答案]A14.(2015·四川乐山高三调研)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意识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6的始终,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商人的误解和轻视。本题的题眼是从“无尖不成商”到“无奸不成商”,即从客观现象的描写到主观臆断,这主要是因为商人的地位低下,故C项正确。“无奸不商”是一种主观判断,并不是客观现象,也就不是商人的技巧,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可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15.(2015·四川绵阳高三诊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别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