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管子》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管子》二章第一课时《身者,治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目标:1、熟读成诵,并且能够流利地解说本文意思。2、认识到修身的重要性。3、探讨修身的具体可行的方法。过程:一、导语:问学生有谁知道管子的事迹。(管鲍之交、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二、简介管子:管仲(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辅佐齐桓公(小白),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后人将其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共86篇,今存76篇16万言,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中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三、教师范读《身者,治之本也》一文。学生听生字读音以及节奏。(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故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注:圆括号内为上下文,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也可以给学生讲,尤其是怎样判断人的两句。四、学生熟读文章,并看看后面的文意。(人们本性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人的思想性情是可以掌握的。了解他喜欢什么和厌恶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长处和短处;观察他同什么样的人交往,就能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把握住这两点,就能够对人民进行管理了。国土的保障在于城池,城池的保障在于军队,军队的保障在于人民,而人民的保障在于粮食。因此,土地不开辟,就会造成城池不巩固。)君主不能治理自身,怎么能治理别人?不能治人,怎能治家?不能治家,怎能治乡?不能治乡,怎能治国?不能治国,怎能治理天下?而天下又是以国为根本,国以乡为根本,乡以家为根本,家以人为根本,人以自身为根本,自身又以治世之道为根本。(所以,君主若不重视农业,就不肯禁止奢侈品的工商业,不禁止奢侈品的工商业,人们就会延误农时农事而轻忽土地之利。在轻忽地利的情况下,还指望田野开辟、仓廪充实,那是办不到的。)五、一起探讨《身者,治之本也》的中心——修身的重要性六、怎样落实修身——修身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章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格物是格除物欲,致知是致良知。“诚意”,就是要不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望的偏向。“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望还是必要的。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要注意“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德、生财、以义为利。“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么多条条,能不能简单一点呢?可以,南怀瑾先生就指出,不论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行方法,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善护念”——好好地保护念头。那么保护人的念头的标准是什么呢?《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一说为“能够使自己”(《榖梁》曰:克者何,能也)。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但是礼又是什么呢?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我们现在可以用《弟子规》作为我们的礼。把一千零八十个字的《弟子规》读熟、背过,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将《弟子规》落实到生活、学习、工作中。那么还有没有更简单的修身方法呢?台湾的耕云先生讲:“‘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凡是不可告人的事,一概不去想、不去做’,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就没有阴暗面。”耕云先生解释吕洞宾的另一个名字“吕纯阳”——“‘纯阳’就是说你心里头不要有阴暗面。例如我们说阴谋家,为什么叫他阴谋家?因为他使用的谋略手段极端保密,做事不让任何人知道,见不得天。见不得天就叫‘阴’。王阳明就是说他的心完全是‘阳’、没有‘阴’,他的心完全是‘明’、没有‘暗’。”七、布置作业:读熟背过《弟子规》。第二课时《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原文,并在弄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过。2、我们周围有哪些行为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的。3、讨论对于一个中学生: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讨论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教学过程:一、导语: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经常跟以前的同学们讲,可以把世间的事分成四种——第一种,现在快乐,将来快乐,比如学习圣贤的学问,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团结同事、工作尽责,当下家庭幸福,人际关系和谐,将来还会更好;第二种,现在痛苦,将来快乐,比如锻炼身体,锻炼时可能要咬牙才能坚持下来,但是你的身体慢慢就会健康起来;第三种,现在快乐,将来痛苦,比如当中学生的,不好好学习,光想着玩,或者还想谈谈恋爱,可能比起刻苦的同学来是轻松了,然而也将美好的未来断送了;第四种,现在痛苦,将来痛苦,比如有人自残,如果后果严重,那会让人痛苦终生。对于一般人来说,最能迷惑人的就是第二与第三种事了。那么,面对这个纷扰的世界,究竟应该怎样选择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管子的《圣人择可言而后言》一文。二、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文章。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故圣人择言必顾其累,择行必顾其忧。故曰:“顾忧者可与致道。”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说,备利而偷得。如此者,其得之虽速,祸患之至亦急。故圣人去而不用也。故曰:“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三、学生自由读诵。四、疏通文意,一起解决其中的难点。圣人总是选择好可以说的话而后才说,选择好可以做的事而后才做。如果眼前得利可是以后却有害处,如果眼前得到快乐,可是以后却有忧患,圣人是不做这种事情的。所以圣人“择言”一定考虑后来的牵累,“择行”一定要考虑后来的忧患。所以说:“深谋远虑的人,可以同他共行治国之道。”小人,不用正道来讨人欢喜,他总是迎合君主的心意而苟且取悦于君主,追求财利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得利虽然很快,祸患的来临也很急。所以圣人总是远离他而不使用的。所以说:“对于那种贪图速效而只顾眼前利害的人,最好让他走开了,再也不要召他回来。”五、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行为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六、讨论:对于一个中学生: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讨论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分组讨论以后,每个组发表自己的见解。七、教师总结:古人一直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明辨是非善恶利害的能力,朱熹曾经编过《小学》,清朝的李毓秀在《小学》的基础上编了《训蒙文》,贾存仁稍作改动,起名为《弟子规》。我们要好好读一读《弟子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分辨真正的利与害,才能拥有现在幸福,将来幸福的人生。八、继续读诵文章,争取当堂背过。九、布置作业:默写《圣人择可言而后言》一文。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