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作业题目: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温馨提示:根据教育部对本项目的要求,切实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课堂实录能真实的反映“教学实践”,请尽量提交视频格式的课堂实录或课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业时将优先考虑视频格式的作业为优秀作业。作业要求: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成果资源包。(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姓名:孙彦军工作单位:榆中县清水驿初级中学学科年级:八年级物理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第二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今后光学的进一步学习打基础。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接触陌生的仪器时,很好奇,总想动手,跃跃欲试,要保护学生的爱动手的习惯,但应予以引导。前一节已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这都为本节教学做好了知识储备。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室环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的视频、动画、图片,可以传递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建立生动活泼的界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全过程。同时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积极的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知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二)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的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播放动画,引入新课照相机、投影仪等成像的大致情况。学生观看动画,体验凸透镜成像情况,通过观察对比看到像的不同,引起思考,激发探究欲望。形象逼真的动画展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兴趣浓厚的进入本节学习。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提出问题:借助引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及依据。3.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实验设计。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及幻灯片,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及使用,其次介绍实验注意事项,为学生顺利进行实验做好铺垫。4.进行实验。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让学生了解操作要领。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巡视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5.分析结论。引导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1.学生思维灵活,会提出: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都用了凸透镜,为何成像不同?像的大小、虚实、倒正跟什么有关等一系列问题。2.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见解。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的设计。4.学生边实验操作,边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各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进行探究活动。5.让学生回答教材中凸透镜成像情况和成像条件的问题后,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往表格中填写u2f、u=2f、fu2f、uf时,观察到的像的情况后,总结出规律。1.这一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让其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绽放光彩。3.结合图片和幻灯片上的文字,展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步骤,给学生留下形象直观的印象,对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步骤习惯,突破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运用课件中的动画,很直观的展示了实验探究的步骤方法等全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有清晰的了解。5.通过利用Flash动画演示蜡烛成像实验及成像光路图,很直观,显示像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三、随堂练习运用课件展示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三、学生积极回答所展示的练习题。三、精选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课件展示,容量大,节约时间。四、学习小结教师强调重点内容,运用知识的注意事项,把成像规律编成口诀,便于记忆。四、学生把本节的收获进行交流发言。四、梳理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要素指标评价要素自评组评评分自主性提出问题自己提出问题3经他人提示能提出问题2提不出问题直到别人告诉我1解决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3配合他人想办法解决问题2自己想不出解决办法,只有别人布置了具体任务才动手干1合作性协作技能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3同学请我帮忙时,我通常都会答应2很少帮助他人1交流技能在讨论中,我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3我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坚信自己是对的2擅长阐述自己的观点,别人的意见不予考虑1假设能力小组讨论时,提出2个或2个以上问题相关的可检验的假设3提出1个与问题相关的可检验的假设2提出的假设与问题无关1探究性设计及创新能力想到2个或2个以上控制自变量的正确方法3想到1个控制自变量的正确方法2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变量,别人告诉了我才知道1想到2个或2个以上处理实验材料的正确方法3想到1个处理实验材料的正确方法2不知道怎么处理实验材料,知道别人告诉我1反思能力进行实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并修正3进行实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但未找到改进方法2认为出现的问题是偶然因素,可能操作不当引起,且并未重复实验1推理能力预期与反复实验的结果一致3预期与反复试验的结果部分相同2预期与反复实验的结果相反1表达能力结论表达规范,全面3结论表达稍有不规范,不准确之处2结论表达不规范,不准确1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实验结论成像条件成像规律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u2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物像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u=2f是成放大像或缩小像的分界点u=f是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九、实践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中教学或学习亮点;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5.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6.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本节课教学之后,通过学生课堂反应及作业反馈,特作如下反思:第一:因为这节课是实验探究课,利用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了蜡烛的成像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已对实验步骤心中有数,所以在之后的分组实验时有的放矢,做实验时有条不紊,既加快了实验进度,又节省了时间,可以说,教育技术的运用,对加强直观、形象,增加课的容量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第二:当学生在光屏看到蜡烛的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探究兴趣浓厚、探究积极性高昂,讨论气氛热烈时,这种情况令我满意。第三:从学生的作业看,百分之八十自主完成习题,正确率高,通过课后与部分学生谈话,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听懂本节教学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课件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印象更加深刻。第四:任何事物,包括教学,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缺陷。这节课有少数学生在知识点方面掌握的不够,令人遗憾,这是需要真正反思的方面,他们为何没听懂,需要与学生交谈,然后根据学生实际,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予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