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学初赛范围一、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的方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一)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慢性胃肠病等慢性疾病。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患,如哮喘、风寒湿痹等。(二)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隔的物品常用生姜、大蒜、盐、附子片等。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二、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常用的施灸方法有温和灸和雀啄灸。(一)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二).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三、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出针。四、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灸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拔罐法初赛题库一、火罐法(一)闪火法操作方法: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95%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随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较常用的拔罐方法。(二)注意事项:需注意操作时不要烧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投火法(三)操作方法:将易燃软质纸片(卷)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若燃烧后罐内剩余纸条的长度大于罐口直径稍多时此法即便是用于仰卧位拔罐,也不致灼伤皮肤。二、走罐(一)操作方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走罐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络走罐两种。局部走罐: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较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循经走罐:以与病变相关连的经脉为主,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二)注意事项: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罐。三、闪罐(一)操作方法: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二)注意事项: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以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为度。(三)采用闪火法注意操作时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人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四、留罐法操作方法:留罐法是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留置一定时间,是局部皮肤潮红,其或皮下瘀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取下。留罐时间一般5~15min,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起庖损伤皮肤。根据病变范围及用罐数目的多少又可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五、针罐法针罐法是拔罐与针刺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留针拔罐在毫针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罐,留置后起罐、起针。(二)出针拔罐在出针后,立即于该部位拔罐,留置后起罐,起罐后再用消毒棉球将拔罐处擦净。(三)刺络拔罐在用皮肤针或三棱针、粗毫针等点此出血,或三棱针挑治后,再行拔罐、留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刺部位用消毒敷料或创可贴贴护。此法应用较广泛,多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施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络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过多。刮痧初赛题库(一)刮痧的分类刮痧可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两种。1.直接刮法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用刮痧器具直接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刮拭至皮下出现痧痕。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用热毛巾擦洗欲刮部位的皮肤,均匀地涂上刮痧介质后,持刮痧器具,进行反复刮拭,以出现紫红色痧痕为止。2.间接刮法指古刹器具不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进行刮拭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先在患者将要刮拭的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然后再用刮痧器具在布上刮拭至局部皮肤发红。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者以及某些皮肤病患者。(二)刮痧的手法持板式手握刮板,使刮板的底边横靠在掌心,拇指及其余四指弯曲,握紧刮板,要求掌虚指实。刮拭法常有的有平刮、竖刮、斜刮、角刮4种。1.平刮:指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横向左右进行较大面积的水平刮拭。2.竖刮:指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刮的部位上,方向为竖直上下,适合进行大面积的纵向刮拭。3.斜刮:指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适用于人体某些部位不能进行平、竖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操作手法。4.角刮:指用刮板的棱角和边角,着力于施术的部位,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如鼻沟、风池、耳屏、神阙、听会、肘窝、腋窝、关节等处。刮痧时要求用力均匀,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刮拭的力量。刮痧慎用证和禁忌证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不宜应用。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的急救措施,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需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术瘢痕处亦应在2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瘢痕局部处慎刮。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及皮肤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年老体弱者、空腹和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及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三阴交、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三)注意事项1.术前注意事项(1)刮痧时应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倒。(2)刮痧时应注意保暖、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需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4)刮拭前需向患者讲解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5)勿在患者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2.术中注意事项(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忍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2)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症、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者不宜轻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3)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安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并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3.术后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需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需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h。(3)对于某些复杂危重的患者,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