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思路第1节经济增长理论第2节经济发展的研究思路第1节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模型二、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三、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四、经济增长限度理论一、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建立为标志,把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和短期分析扩展为动态和长期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剑桥增长理论相继产生。在60年代,新古典增长理论占主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出现新的增长研究热潮,新增长理论的兴起,也称“内生增长理论”。(一)哈罗德-多马模型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与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把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和短期分析扩展为动态和长期分析,分别建立了内容相似的经济增长理论,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发展中国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计划。1.假设条件(1)储蓄全部自动转变为投资。(2)投资按照一定比例的资本产出率转化为增加的产出,且资本-产出比(v)不变。(3)增大了的产出又能按照一定比例储蓄,转化为投资。2.公式推导vsYYGsYYvYvKYKYKvYKvsYKsYSKISI3.理论含义说明一国经济如何保持稳定均衡增长经济增长率=平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若S=12%,v=3(3单位资本产生1单位产出)则G=12%/3=4%vsG4.理论缺陷(1)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假定不符。(忽略了开放的经济环境)(2)增量资本-产出比(v)一般趋于下降。(3)模型暗含资本-劳动比例不变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符。(要素缺乏替代性)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技能的劳动力和管理人员。不能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代替资本来增加产出。(二)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斯旺等于20世纪50年代在批评和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经许多经济学家的补充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曾在发展经济学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被称为外生增长理论。它的假定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点,如:重新假定资本和劳动完全替代、边际报酬递减与价格弹性等新古典假设;取消资本产出比、资本-劳动比不变的假设。1.假设条件(1)假设全社会只生产一种商品Y。(2)储蓄函数是S=s·Y,储蓄率s1。(3)无技术进步,也无资本折旧。(4)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5)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2.理论模型假设:Y=f(k)(k=K/L)有: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投资量-新增人口的资本即:△k=sY-nk=s·f(k)-nk其中:Y=f(k):人均收入s·f(k):人均储蓄量(人均投资量)k:为人均资本量(K/L),n为人口增长率s为储蓄率,L为劳动力,K为资本量3.理论含义人均储蓄量(投资量),可以用于两部分:(1)人均资本k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这被称为资本深化。(2)每一增加的人口所配备的人均应该得到的资本nk,这被称为资本广化。即s·f(k)=f(k)-C/L=△k+nk4.稳态的均衡稳态均衡的条件:s·f(k*)=nk*含义:当稳态的均衡出现时,资本和产出以同一比例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n,即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不变,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nkf(k)sf(k*)K**f(k)储蓄倾向增加的情形储蓄倾向增加时(s1→s2),人均产出增长率增加,由f(k1)→f(k2)。nkf(k)s1f(k)s2f(k)k1k2f(k)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情形人口增长率下降时(n→nˊ),人均产出增长率增加,由f(k1)→f(k2)。nkf(k)sf(k)k1k2nˊkf(k)结论储蓄倾向的提高和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仅仅是暂时增加了人均产出,当达到新的均衡后,人均产出不再增加。因此,要想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必须不断提高储蓄倾向和降低人口出生率(与现实不符)。5.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产出Y=f(K,L)。有效力劳动增长率:△L=n+λ其中:△L为有效劳动力增长率;λ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模型修改为:△k=s·f(k*)-(n+λ)·k*稳态均衡时:s·f(k*)=(n+λ)·k*s和n不变时,只要λ﹥0,人均收入就可无限增长。(三)新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放弃报酬递减规律,强调技术进步是资本投资的结果。技术作为内生变量,是储蓄率和投资率的结果。即:其中:a表示外生技术进步;bs表示内生技术进步。稳态的均衡:s·f(k*)=(n+a+bs)·k*;意味着人均收入按照(a+bs)的速率增长。bsa·1.边看边学技术进步来源于投资过程中的创新和改进。追求超额利润的动机带来创新-模仿中,又产生创新和改进,循环往复。2.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来源于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的投资。人力资本与一般劳动力不同,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对生产率又直接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还有提高劳动和物质资本的外部效应,从而保证了要素收益递增。3.边干边学技术进步的源泉是储蓄和资本存量规模。一个厂商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仅促进了它自身的技术进步,还促进了别的厂商技术的进步。新增长理论的贡献1.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的原因是技术进步。2.强调储蓄增加与知识投资是技术进步的源泉。3.肯定人力资本投资、科学技术研究、发明与创新、开放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一)现代经济增长的含义表现形式:产品数量与种类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源泉是: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环境:社会制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进步。(二)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1.人口增长率高,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2.生产率高,且增长迅速。3.经济结构快速转变。4.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快速变革。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6.各国经济增长不平衡,限制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三)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根据统计资料得出的规律: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一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或“库兹涅茨倒U假说”。库兹涅茨倒U曲线基尼系数人均收入0库兹涅茨假说的解释不平等加剧因素:储蓄、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平等抑制因素:法律和政策力量、人口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发展前期主要是加剧因素起作用,而后期主要是抑制因素起作用支持库兹涅茨假说的理由贫困国家二元经济显著。在发展初期,国家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的政权往往掌握在富裕阶级的手里,制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经济发展后期,产业结构优化,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趋于缩小,从而是收入差距减小。库兹涅茨假说的检验受数据限制,难度较大阿德尔曼、鲍克特、阿鲁瓦利亚等的研究证实了倒U的结论但有的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对假说的质疑安纳德和坎勃费尔茨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亚洲四小龙不符合假设)而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实际支持了假说中国经济发展与基尼系数00.050.10.150.20.250.30.350.40.450.5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农村城镇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瞭望》周刊载文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文章中写到,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超过合理限度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程度)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9,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高于中国。文章中指出,目前中国在再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对调节高收入阶层的税收机制不到位。文章写到,当前居民收入方式日趋多元化,除了劳动收入,还有股份收入、资本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等,政府却未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建立有效的收入监督及控制体系。同时,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使得本该成为纳税主力的高收入阶层却往往成为漏税逃税大户,而不该纳税甚至应该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却成为了纳税的主力。据统计,在中国个人所得税中,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的纳税额占税收总额的65%以上,而高收入者的纳税额占税收总额只有30%左右,在美国10%的最高收入者缴纳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税比重的80%以上。中国这种税制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税收本应起到的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越来越突出。行业大类计算,2005年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4.88:1。有关部门测算,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三、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主导产业序列不能随便改变,必须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罗斯托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主导产业是农业。起飞前提:食品、饮料、烟草、水泥。起飞阶段:非耐用消费品,纺织业等。成熟阶段:重型工业和制造业体系,如钢铁。大众高消费时代:汽车工业体系和服务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现代科学革命之前的社会。没有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资源多配置在农业而不是工业。僵硬的社会结构,阻碍经济变革。生产力水平、生产率低下。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发挥作用。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商业扩大;农业的贡献;近代工业开始迅速发展。政治上相应的变革,发展统一市场,维持一种财政制度,资本积累。时期:英国Britain是第一个,大约经历20-30年。起飞阶段提高生产性的投资率。建立和扩展“主导部门”。进行一些变革,有政治、社会和制度保证。时期:大致为30年。成熟阶段主导部门:钢、新式船舰、化学品及现代工作母机等。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技术不断改进。经济结构:农业劳动力比例从40%降到20%。时期:发达国家经过40多年;一些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主导部门: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资源结构:日益增大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技术工人在劳动中的比率、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上升;供社会福利及保障的资源增大。时期:美国始于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采用自动装配线时;西欧和日本则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二)起飞理论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临界努力。是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一旦起飞,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1.传统社会经济增长的局限不能充分配置、利用资源财富被享受,而较少投入扩大再生产传统社会的的政治过程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消极的思想观念2.经济起飞的条件科学思想条件(以牛顿为界)社会条件:创新、进取、创业精神政治条件:民族统一、目标统一经济条件起飞的经济条件(1)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增长必须以利润不断重新投资为条件。(2)建立一种保障私有产权的制度和国家资本主义,必须有一种机制,使得剩余习惯地进入投资,而不被消耗掉。(3)主导部门发展要快,以带动其他部门,并赚取外汇、引进技术和购买先进设备。(4)加强创新意识,扩大新技术的引进。发展中国家起飞的处境不利方面:(1)人口增长率高。(2)国内政治动荡引起人才和资金外逃。有利方面:(1)可以借鉴现成的技术。(2)借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