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问题贯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让问题贯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摘要:教学实践中点点滴滴的经验的积累,觉得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让问题贯穿高中物理课堂,结合案例实践,从五个方面具体地谈了我们在课堂上的做法,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二、积极引导,提供思路。三、追根究底,令问题暴露。四、迁移问题,实现正迁移。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问题为大家借鉴。关键词:问题、课堂教学、高中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实施上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对新课程基本理论的学习及在教学实践中点点滴滴的经验的积累。觉得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让问题贯穿高中物理课堂。下面我就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如何让问题贯穿高中物理课堂谈谈看法。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在教学中,设计好机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大胆设问的习惯和素质。例如,“人造卫星”的教学中,先播放人造卫星发射过程。给出两组数据:原苏联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卫星,质量83.6kg,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384km,绕地球一周时间为92分。2005年我国发射的神州六号飞船,质量约8吨,在距地面高度为343km的圆形轨道上飞行,速度为7.820km/s,绕地球一周时间为90分。师:卫星的发射和运行,要综合地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单从力学原理的角度,对于卫星的运行,请你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自己原来头脑中就存在的问题,可以是你认为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可以根据上面所给的两颗卫星的有关数据提出问题。例如:(1)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时,有人提出,月球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它为什么不掉下来?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又有人提出,卫星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不掉下来?(2)卫星在轨道上运行要不要动力?(3)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速度可快可慢吗?神州六号飞船在距地面高度为343km的轨道上运动,速度只能是7.82km/s吗?(4)卫星的速度v与轨道半径r有什么关系?与质量有何关系?(5)周期T与轨道半径r和质量m分别有什么关系?(6)卫星相对于地面如何运动?(7)卫星在运动时,还会受到月球、太阳等对它的引力作用,这对卫星的运动有影响吗?(8)卫星在运动中碰到太空垃圾会怎么样?参评论文编号:00222、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很多物理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当然也就很难提出问题,因为不知道怎么问,无从下手,这时需要我们积极的引导,提供思路,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思路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线索、流程,是其思维的轨迹。学习思路点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及时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学习思路理清、顺畅。思路点拨,使学生的思考有结果,理解能到位,感悟能提升,除了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外,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效度。师:上面问题(1)、(2)、(3)有关人造卫星的原理,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4)、(5)是做圆周运动卫星的速率和周期。问题(6)、(7)、(8)教师当时做简要解答,不作为课堂研究重点。重点研讨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这一点搞清了,速度和周期就能很快推出。这一点没搞清,即使速度与周期的公式记住了,学生然会对卫星运行存在很多问题。师:你们认为月球受地球的引力作用为什么不掉下?生:无人能回答。3、追根究底,令问题暴露探究停留在问题表面,学生不感兴趣,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的一些问题有时正中“要害”,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并把这些“闪光点”激活,进行深层交流,把课堂推向高潮。例如,师引导:对上面问题,牛顿300多年前回答说,苹果下落与月球不下落都是符合力学原理的。设想有一座陡峭的高山,当从山顶把物体静止释放,物体自由下落;把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它做平抛运动,水平速度逐渐变大,落地点逐渐变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等于某一个值时,物体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如图。师:现在知道卫星不落下的原因了吗?生1:有初速度。生2:是惯性。师:水平速度较小就没有惯性了?生:速度小,惯性不够大。师: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大惯性大吗?生:?生(过一会儿):反正惯性的作用与引力的作用相抵消时,物体就既不出去也不进来。师:我理解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只有惯性的作用,物体将从A点运动到A1点,而同时由于受引力作用,物体将被拉到B1点,当OB1=OA,物体就做圆周运动。而初速较小,在相同时间内惯性作用只能从A点运动到A2点,引力作用将把它拉到B2点,A1B1=A2B2,就有OB2<OA,物体将落向地面。师进一步提升:由于惯性,卫星想做直线运动远离地球而去,而3万有引力则力图把卫星拉向地球,当两个因素势均力敌,也即万有引力等于需要的向心力时,卫星就保持跟地球的距离不变,做匀速圆周运动。在这里,我们看到,卫星的运动并不象飞机的飞行需要动力;月球一直绕地球运转,它并没有一个动力装置。卫星在某一圆轨道上只能以一定的速度运动。解决了问题1、2、3,问题3,在速度公式中还会涉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星,越高速度越小,是否越高发射越容易?(2)卫星能做椭圆轨道运动吗?(3)如果物体在距地心为r处,4、迁移问题,实现正迁移迁移问题是指将已学过的旧知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水平与思维方法的结合问题。这两点解决得好,利用条件,就能实现具体情境中的正迁移。例如,在讲完摩擦擦力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测量纸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的方法。又如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之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测自行车所受阻力的方案,并用此方案估计一下你自己或你同学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受到的阻力,让学生体会阻力的作用。通过知识的迁移,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再比如,学生学会了处理自由落体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和典型结论,就可以把上抛运动“改造”成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从而理解上抛运动。为了使学生的不同观点得以生成,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5、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问题为大家借鉴争辩使人聪慧,缄默使人愚钝。肖伯纳先生曾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朋友间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老师延迟判断,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直抒胸臆提供了平台,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孩子对课堂学习过程充满了热爱,在各抒己见的同时,进行了自我的完善和发展。课堂给孩子带来了欢乐,更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体验。这种动态的、开放的、知识和情感共生存的教学情境,使知识化作了发展,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学习上的问题,让同学们开展讨论与争辩,可相互激励、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并往往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启迪灵感,让众人倍加受益。案例:题:质量m=6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μ=1/3,在与水平方向夹角θ=37º的外力F作用下,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5m/s2。如图1所示。求外力F的大小(g取10m/s2)。学生解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即F=50N。但是,有三种不同的解题过程:生A:F-μmg=ma,F=m(μg+a)=6(1/3×10+5)=50(N)生B:Fcosθ-μFsinθ=ma,F=ma/(cosθ-μsinθ)=6×5/(0.8-1/3×0.6)=50(N)生C:Fcosθ-μ(mg-Fsinθ)=ma,F=m(μg+a)/(cosθ+μsinθ)=6(1/3×10+5)/(0.8+1/3×0.6)=50(N)师:答案是50N。4生:(得意)师:故意让A、B、C同学上台扮演。师:不同的过程,得到相同的答案,是否都正确呢?是不是多种解法呢?好为人师的学生马上发表意见了。生D:受力分析不全面,生B漏去了重力。生E:弹力既不等于重力(生A错了)。也不等于Fsinθ(生B也错了)。而是等于mg-Fsinθ。水平力不是F,而是Fcosθ。对各种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对比、讨论,最后总结出如下几个错误的原因:受力分析不全面,生B中漏去了重力。1、弹力既不等于重力(如生A),也不等于Fsinθ(如生B),而是等于mg-Fsinθ。总之,弹力概念模糊。2、关于力的方向,一般以加速度方向为正,与加速度同方向的力取正,与加速度反方向的力取负。生A中F与a的方向不一致。经过一番分析、总结后,解错的学生不仅改正了错误,加深了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而且对改变重答案、轻过程的不良习惯,起了很能大的鞭策作用。再比如在讲到运动图像时,曾让学生完成过这样一个题目:某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作出该人的s-t时间图像。有的同学画出了如图2所示s—t图像,老师请他画到黑板上并由他陈述了这样作的理由,再请大家进行讨论。为了使学生不成熟的观点得以表达,教师和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人不流利不明晰的表述。有的同学表示赞同:“因为此人最终返回了甲地(原点)”有的同学认为不妥:“按此图像,这人似乎不是沿原路返回。”有人说:“照此画法,不是出现时光倒流了吗?”又有人说:“图中同一时刻,这人两个不同的位移值,难道此人具有分身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开放式讨论,使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纵横交叉的多向性信息交流,收到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效果。让灵感为集体共享,让问题为大家借鉴。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找“问题”,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让问题贯穿高中物理课堂。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3、王雪梅,关于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