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材分析】本节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最基本公式,通过它推导出其它的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课本先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两角差的余弦,由此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这一典型的数学思维过程,同时提示了公式的特点及推导途径.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其余三角公式,主要是采用比较灵活的变形转化策略来完成的.例如以代得到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中,利用诱导公式πsincos2,πcossin2就可得到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在两角和的正余弦公式中,令就可得二倍角公式,再由正、余弦公式相除得到正切公式.【学法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能够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两角和的正、余弦公式;(3)能够运用两角和的正、余弦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4)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5)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向量的手段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作为一种有效手段的同时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函数,然后通过诱导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两角和的正、余弦公式;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的各种变形,提高逆用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其推导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进行求值,化简和证明四教学方法分析:由于向量既是代数研究的对象,也是几何研究的对象。向量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为了体现向量在处理三角函数问题中的工具作用,本教材书采用向量数量积的方法,来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定理,虽然首先得到的不是两角和的正弦,但这几个公式出现的顺序不会构成学生学习困难和推导体系混乱,这样使得公式的推导过程更简捷,又因为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C安排在第三章的第一节,使教科书从第二章平面向量到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的过程更自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向量的数学价值,同时从向量的角度,意会公式的几何背景。五教学建议1.与几何证法和解析证法相同,在向量证法中,也是先证明,为锐角且的情况,由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了解”公式,因此对于公式的一般性:即当,为任意角时,教科书中没有给出证明,只是在边框中做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供学有余力、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思考、探索,虽然对于公式的一般性没有给予详尽的证明,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这个一般性,以便为其他公式的推导做准备。2.公式C是全部和、差角公式,以及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的基础,是本章公式推导体系的“源”。因此C公式的推证是本节乃至本章的教学重点。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的是如何是学生在经历向量方法推证公式C的过程中,体验向量的思想方法,体验向量的工具作用,正因为此,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证的教学也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里,证明的结果,得到公式达到目的固然重要,但是相比之下,应该更加看中的是推导公式的过程,看中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方法。3.本章是第一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单角三角函数与复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第一节课上应该使学生明确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意义。按定义,两角差的余弦,表示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的横坐标,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说明一般情况下coscos)cos(。使学生明白定义在实数集的余弦函数:“差(和)的函数值一般不等于函数值的差(和)”,从计算的角度讲,如果把求一个角的余弦值看作是一种运算,那么这种运算一般不满足分配律。正弦函数、正切函数亦然。4.对于公式,,CSS教科书没有给出推导过程,而是用提出问题同时给出提示(利用诱导公式)的方式来呈现。教学中,C公式可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而,SS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给予指点,例如sin()cos[()]cos[()]22cos()cossin()sin22sincoscossin其中第一、第二步是证明的突破口,也正是教师需要指点的地方。六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能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并进而推得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并运用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奎屯王新敞新疆【教学重点】: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一、引入:1.用第二章向量的知识引入本节内容,使学生们认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新的知识的学习总能为我们研究其他问题带来更简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以至用的学习态度在第二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向量的知识。向量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讨论几何度量问题,例如,长度和角度的问题。从向量数量积的定义:cosbaba我们知道:任何向量与自身的内积为向量长度的平方;两个单位向量的数量积就等于他们之间夹角的余弦函数值,反映可他们之间夹角的大小。向量的方法为我们探究三角函数关系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3-1,以原点为中心,单位长度为半径做单位圆,又以原点为顶点,x轴非负半轴为始边分别作角,,且。我们首先研究,均为锐角的情况,二、讲解新课:【创设情境】思考:如何求)3045cos(的值.【探究新知】1.思考:如何用任意角与的正弦、余弦来表示)cos(?你认为会是coscos)cos(吗?[展示课件]在直角坐标系作出单位圆,利用向量的方法求解(如教材图3.1).求解: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3-1,以原点为中心,单位长度为半径作单位圆,又以原点为顶点,x轴非负半轴为始边分别作角,,且,我们首先研究它为锐角的情况,设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sin,(cos1P,)sin,(cos2P,这样,我们就得到两个单位向量1OP,2OP,由于这两个向量的夹角为,所以我们可以得到:)cos(21OPOP另一方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用坐标表示,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到:sinsincoscos21OPOP由上面两个式子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三角函数公式sinsincoscos)co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过程发现:上述证明仅仅是对与为锐角的情况,但与为任意角时上述过程还成立吗?由于与为任意角,所以也为任意角,所以只需探究当为任意角时,上述公式也成立,当为任意角时,由诱导公式总可以找到一个角]2,0[,使)cos(cos若],0[,则)cos(cos21OPOP若]2,[则],0[2,且)cos(cos)2cos(21OPOP.由此可知:对任意角与都有sinsincoscos)cos(这个公式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C老师强调以下几点1.公式的结构特点2.对于,,只要知道其正弦或余弦,就可以求出)cos(3.提出问题?)cos(4.学生自己推导得出sinsincoscos)cos(5.能否借助诱导公式退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sin(推导如下sincoscossinsin)2sin(cos)2cos(])2cos[()](2cos[)sin(即:cossincossin)sin(以代替得:cossincossin)sin(抽象概括sinsincoscos)cos(Csinsincoscos)cos(Csincoscossin)sin(Ssincoscossin)sin(S[展示投影]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三、例题讲解:例1计算①105cos②15cos③103sin5sin103cos5cos解:①45sin60sin45cos60cos)4560cos(105cos46222232221②45sin60sin45cos60cos)4560cos(15cos46222232221③02cos)1035cos(103sin5sin103cos5cos练习化简:)cos(cos)sin(sinyxxyxx例2已知54sin,),2(,135cos,)23,(,求)cos(,)cos(的值奎屯王新敞新疆解:由54sin,),2(,得53sin1cos2又由135cos,)23,(,得1312cos1sin2所以6533)1312(54)135()53(sinsincoscos)cos(6563)1312(54)135()53(sinsincoscos)cos(例3已知1411)2cos(,734)2sin(,且24,40,求)cos(的值奎屯王新敞新疆分析:已知条件中的角与所求角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即)2()2(,由,角的取值范围,分别求出,2,2角的正弦和余弦值,再利用公式即可求解奎屯王新敞新疆解:∵40,24,∴,24224由1411)2cos(得,1435)2sin(;由734)2sin(得,71)2cos(∴21)]2()2cos[()cos(点评:在三角变换中,首先应考虑角的变换奎屯王新敞新疆如何变换角?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条件与结论来变,简单地说就是“由果变形”,创造出使用三角公式的条件,以达到求值、化简和证明的目的奎屯王新敞新疆变换角的方法又如:)(,)(2,2222,…奎屯王新敞新疆例4化简①sin23cos21②sin3cos③cossin解①)30cos(sin30sincos30cossin23cos21②)6sin(2)sin23cos21(2sin3cos③)4sin(2)cos22sin22(2cossin总结归纳:)sin()sincos(sincos22222222bababbaababa其中令22sinbaa22cosbab点评:以上公式引入辅助角,可以将sincosba这种形式的三角函数式化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即形如)sin(xA),化为这种形式可解决sincosba的许多问题,比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这种引入辅助角的思想很重要,即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实质上就是消元思想,这样就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来研究它的性质,四、课堂练习:1.已知0sinsinsin,0coscoscos求证:21)cos(2.已知,4321312)cos(,54)sin(求:2cos的值3求证:)6sin(2sin3cos证一(构造辅助角):左边)6sin(2)sin6co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