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光明中学初语文组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效课堂第课教学设计第页共页课题30、诗五首课型新授课年级初二主备人审核人学习内容简析《诗五首》是一束古代诗歌的集锦。从体裁上可分为三类,《饮酒》是五言古诗,《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己亥杂诗》绝句。它们都有各自的创作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怀乡的复杂感情。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下学期是孩子的知识水平提高的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在这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另外,由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而有必要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2、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课前预习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词的含义。2、布置学生查阅,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个性补教自主学习交流感知朗读五首古诗,背诵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说说喜欢的理由。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光明中学初语文组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效课堂第课教学设计第页共页整体感知互助释疑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这五首古诗在体裁上各属于哪一类?各有什么特点?《饮酒》是五言古诗,语言典雅,风格朴实。《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流畅婉转,回环曲折,不拘格式,篇无定句。《己亥杂诗》是绝句,简练含蓄。点拨精讲巩固拓展一、《饮酒(其五)》1、文学常识:《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2、结合注释译诗。3、探究质疑。(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讨论并归纳:“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2)提问: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讨论后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3)赏析“心远地自偏”。讨论并归纳: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讨论并归纳: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光明中学初语文组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效课堂第课教学设计第页共页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5)提问:《饮酒》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讨论并归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诗人那种闲适自得的情趣。二、《行路难(其一)》1、学生齐读课文。2、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的诗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以及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有《李太白集》。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相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42岁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离京。在李白入长安入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行路难》作于天宝(744)三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是乐府体诗。3、结合注释译诗。4、探究质疑。(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讨论并归纳: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种境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十分痛苦。(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典故?有何作用?吕尚,九十岁在磣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用典故表达自己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与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长风破浪、云帆济海——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三、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光明中学初语文组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效课堂第课教学设计第页共页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761年秋天。唐肃宗二年(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遂弃官西行辗转至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使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2、结合注释译诗。3、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讨论并归纳: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4、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痛惜——痛心——痛苦——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茅屋为秋风所破及屋漏又遭连夜雨的苦况,进而推己及人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人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5、本诗的主题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文学常识。岑参: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cen)”。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过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光明中学初语文组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效课堂第课教学设计第页共页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2、根据注解译诗。3、从诗中找出描绘奇丽雪景的句子和为友送行的句子。漫天大雪图(前10句)雪中送别图(后8句)4、探究质疑:①你知道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两句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以春花喻冬雪,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这个比喻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讨论后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六、《己亥杂诗》1、学生齐读课文。2、文学常识: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