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杂粮害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玉米高粱虫害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杂粮害虫概述禾谷杂粮—玉米、高粱、谷子杂粮害虫:已知约500多种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其它:粘虫、飞蝗、玉米螟、高粱条螟、高粱蚜、玉米蚜、桃蛀螟、棉铃虫、栗穗螟、高粱舟蛾等22种。为害:缺苗断垄地下害虫生长期食叶飞蝗和粘虫蛀茎害虫玉米螟、高粱条螟、栗灰螟,“三螟”。玉米螟一、分布、为害1、分布玉米螟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印度。国内除西藏无报道外,其它各省都有分布。亚洲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食性杂。据文献记载,寄主植物达200多种,分属于40个科131属。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甜菜、豆类、棉花等。在作物中,以玉米受害最重。近年来,有些地区玉米螟有为害棉花的发展趋势。为害玉米:初孵幼虫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心叶期:集中在心叶叶内为害,不能抽出♂穗;孕穗期幼虫集中上部,为害幼嫩的末抽穗的♂,♂穗抽出后,幼虫在♂与♀之间为害,造成折茎,折叶。♀穗膨大抽丝时,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为害。籽粒灌浆为蛀茎盛期。玉米螟为害状喇叭口期雄穗抽出期雌穗初期雌穗中期蛀食茎杆二、形态特征成虫为黄褐色,前翅两条内外横线构成两条明显的波状横纹,前翅中央有两条褐色斑纹,后翅中央和近外缘处各有一条褐色带。“两条波纹桥两翅,褐色两斑前翅中”。幼虫体淡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纵线三条,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圆形毛瘤,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毛瘤,前列4个,后列2个。三、生活史、习性1、世代:由北向南1-7代,长江以北一年3代(陕西),广东、广西6代/年,黑龙江一年1-2代。2、生活史: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杆内,穗轴越冬,也有在根茬中越冬。(二)主要习性成虫1、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白天多潜藏在大豆、小麦及马铃薯等作物田里或杂草间,于日落后到午夜转入玉米田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2、产卵习性对产卵的部位和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卵多产高度在50cm以上的植株叶背中脉两侧,卵20-30粒排成鱼鳞状的卵块。在生长高大茂密、生长浓绿,小气候荫郁潮湿的低洼地或水浇地的丰产田产卵量大。幼虫1)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和吐丝下垂扩散的习性。2)幼虫有趋糖、趋嫩及负趋光性多选择玉米植株含糖量高,组织比较嫩,便于潜藏而较阴暗潮湿的部位进行取食为害。3)幼虫5个龄期在玉米上,1-3龄幼虫多潜藏在心叶内、未开的雄穗中、雌穗的苞叶内为害,4龄幼虫蛀茎为害。蛀入的部位有雄穗柄,雌穗上下节内,雌穗顶部成者穗柄蛀入。4)玉米螟幼虫为害损失。心叶期被害产量损失比穗期大,而心叶末期受害又明显比心叶中期大。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气候玉米螟喜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高温干燥的环境条件不利于发生,影响玉米螟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雨量和温度。1、影响越冬幼虫的化蛹和羽化:在春季越冬幼虫恢复活动时,幼虫必须咬潮湿的秸杆,或者吸露水,雨水,从中吸取足够的水分后才能化蛹,成虫羽化后世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2、影响成虫产卵:相对湿度在25%以下时,成虫不产卵或极少产卵,40%时产卵量增加,80%以上时,产卵量达到则高峰。3、影响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存活。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卵的孵化。通常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达100%时幼龄幼虫很少死亡,湿度降低时,其发育速度和成活率均受到影响。(二)栽培管理一个地区的耕作制度或作物布局,可直接影响玉米螟的种群消长和危害程度。如变一熟为两熟,改春播为夏播的地区,都显著减轻了夏玉米等夏播寄主作物上2、3代螟害。(三)天敌亚洲玉米螟天敌在我国已发现70余种,其中寄生性的天敌有20余种。特别是赤眼蜂。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白僵菌分别对卵及幼虫的寄生率颇高,对玉米螟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四)寄主植物雌蛾产卵对播期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植株有明显的选择性,长势好的玉米植株上的着卵量明显高于长势一般的玉米。幼虫的成活率与寄主生育阶段有密切关系。在心叶期,玉米苗龄越小,幼虫的成活率越低;在穗期以抽丝授粉期的幼虫成活率最高,进入乳熟期,成活率又趋下降。六、预测预报(一)越冬虫源调查1.冬前基数调查:一般于主要寄主植物收获之后,选取播期、品种、生长情况有代表性的寄主秸杆若干处,每处随机取样各剥100-200株,检查活虫数,并根据各类秸杆的存活量,计算越冬总虫量。2.冬后存活率及虫量调查:方法同前(死亡原因:细菌、白僵菌、寄蝇、寄生蜂寄生,冻死)越冬存活率(%)=冬后平均每斤存活数/冬前平均每斤存活数×100%越冬后总虫量=冬后平均每斤秸杆存活虫数×秸杆存留量。如果越冬后的活虫总量较常年为高,5-7月降雨较常年充足,田间相对湿度在60%以上,可预报当年螟害较常年为重。反之螟害趋轻。(二)调查化蛹,羽化进度,预测发生期化蛹前每3-5天剥查秸杆一次,每次查得活虫30-50头。至羽化结束为止。化蛹率(%)=[蛹+蛹皮(当年)]/[活幼虫+蛹+蛹皮(当年)]×100%羽化率(%)=蛹皮(当年)/[活幼虫+蛹+蛹皮]×100%根据化蛹进度,利用各地各虫态的历期,推算各虫态的历期,推算各代各虫态的发生初期和盛期。(三)诱蛾查卵,预测发生程度和发生期一般于5月初利用黑光灯诱蛾,每日计算蛾量并与历年同期比较,根椐逐日蛾量的消长,推算各代发生盛期。自成虫出现时,选择不同播期有代表性的当地主要寄主作物两块,每块5点取样每点20株,每3天查卵一次,每次查得卵块作一标记(抹掉),以免下次重查,分别计算百株卵量,卵株率和卵的寄生率。七.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1.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于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采取烧、铡、沤、封等方法,处理桔杆,减轻来年发生程度。也可用白僵菌封垛。2.种植诱杀田雌虫有选择高大茂密丰产田产卵的习性,可早播此类田,引雌虫大量产卵,集中用药消灭。3.选育和引进种植抗螟品种。4.改革耕作制度齐泥收割,低留根茬,减少越冬虫量。(二)生物防治:1.利用赤眼蜂防治于各代螟卵始期、初盛期、盛期释放赤眼蜂3次,每次每亩1-2万头,卵粒寄生率通常在70-80%。2.利用白僵菌防治:A、心叶中期施用颗粒剂:以每克含孢子50-100亿的菌粉1份,拌颗粒10-20份,于春、夏玉米心叶中期施入心叶丛中。B、早春用白僵菌封垛:于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通常按每立方米秸杆用土法生产的白僵菌粉100克左右,每平方米上用喷粉器喷一个点,到垛面飞杨出白僵菌粉的“白烟”即可。3.释放辐射不育虫,防治玉米螟。4.利用性诱剂防治玉米螟(诱杀、迷向)(三)药剂防治1、心叶期颗粒剂防治:心叶末期在喇叭口内投放颗粒剂效果最好。用50%1605乳剂500克,拌入颗粒50kg,防效达90%左右。其它的颗粒剂有:1.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用药500克;3%呋喃丹包衣颗粒剂,亩用量500-700克。2.穗期的防治敌敌畏点花丝:于花丝盛期(60%以上的雌穗抽出新丝)后6~8天,用50%DDVP600~800倍液,用注射瓶等药液滴注于雌穗顶端花丝基部,收效较好。“四叶一顶”使用颗粒剂:在抽丝盛期以颗粒剂撒于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及其上两叶和其下一叶的叶腋,以及穗顶花丝上,对螟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四)可用黑光灯诱杀。(五)其它寄主的防治在高粱、谷子及棉花上也要开展防治。玉米螟防治要点生物防治:在玉米螟产卵期,采用人工释放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在玉米螟卵孵化阶段,田间喷施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也有很好的控制虫害效果。也可利用白僵菌颗粒剂防治。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黑光灯或性诱剂技术,能诱杀大量成虫,减轻下代玉米螟危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后期症状玉米大斑病初期症状玉米大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后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青灰色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玉米大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由初侵染源侵染所致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流行与玉米品种的感病程度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吉单101、丹玉13等。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秋后清除病残体,生长期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增施磷钾肥;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1年以上。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发病初期喷雾,每次间隔7—10天,连喷2—3次。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典型病斑玉米小斑病症状玉米抽雄和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苗期:叶片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有褐色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叶鞘和苞叶: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果穗: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玉米小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密植荫蔽地块、连作田发病较重。玉米小斑病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抗病品种:可选择中单2号、丹玉13、丹玉16号、吉单101、冀单17、掖单2号等。高粱条螟一、分布、为害世界性害虫,与玉米螟混合发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麻类,以幼虫钻蛀为害作物的茎杆。又称条螟,甘蔗条螟,高粱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略小。下唇须较长,向前方伸出。前翅灰黄色,外缘略成直线,有7个小黑点;翅面有20多条暗色纵纹,中央有1个小黑点。后翅颜色较淡,雄蛾淡黄色,雌蛾银白色。腹部及足黄白色。二、形态特征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乳白至淡黄色,具紫褐色纵纹4条。幼虫分夏、冬两型。夏型幼虫腹部各节近前缘有4个暗褐色毛片排成横列,中间2个较大,腹部背面中部的4个毛片排列成正方形,上生刚毛。冬型幼虫蜕皮后黑褐色毛片消失,体背出现4条淡紫色纵纹。三、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北方2代/年,南方4-5代/年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玉米秸杆中越冬,少数在玉米穗轴及谷草内越冬。2代区:6/中、下越冬成虫盛发,7/上1代幼虫为害盛期,8/中1代成虫盛发,8/下2代幼虫为害。习性:①昼伏夜出,白天潜于近地面茎叶下面。②趋光性;③产卵:产于叶背基部和中部,少数产于叶面和茎杆上。卵块呈鱼鳞状排列,13-14粒/块,200-250粒/♀。④初孵化幼虫活勃,潜入心叶,在心叶丛中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心叶展开时,叶面呈现不规则透明斑点,稍大时则咬成不规则的小孔,3龄后蛀茎。⑤幼虫在茎杆内结薄茧化蛹,影响生育灌浆,形成枇粒,造成减产。四、防治措施1、处理秸秆2、黑光灯诱杀成虫3、生防:赤眼蜂、瓢虫、红蚂蚁,蜘蛛等;4、化防:应在卵盛期防治,与玉米螟方法基本一致,用1605,辛硫磷,乙酰甲胺磷等颗粒剂,敌敌畏,敌百虫严禁用于高粱,产生药害。心叶期用颗粒剂撒入几片叶腋间或穗茎部。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