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理论复习资料(页码问题我已更改好,所有答案我都仔细看过一遍。一些不是回答条条框框的题目,请同学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找答案,这里的答案仅供参考。另外,注意红色字部门内容)第一章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意义。P3~5社会主义的理想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的现代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独立的政治运动时期。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首先和更改原则出发批判酱主义和从头脑中构思未来理想社会的根本性缺陷,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科学论证,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它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彻底改造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主张,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期望借助于少数达官贵人的关心和钱袋来实现理想社会的幻想。它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揭示了无产阶级是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是和一切有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同时也是国家力量所系并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阶级,从而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的观念,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的观点。2、简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P8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政治制度首先,明确了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次,建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成立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之下建立了相当于政府各部的委员会,产生了相当于政府各部部长的人民委员。再次,根据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建立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最后,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命令,成立了新的法院。2.经济制度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立即进行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财产被剥夺,法律规定对生产和分配实行工人监督;苏维埃国家掌握国家银行、国有企业和国有铁路,并把私人银行和大工厂收归国有;国家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领导国民经济,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苏维埃政府废除了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一切内债和外债,颁布对外贸易国有化法令;在分配领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宣布土地国有化,并交由劳动人民无偿使用。3.教育文化制度2苏维埃政府实行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颁布职工保险法令,实行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妇女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与男人享有平等的权利。1918年7月,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苏维埃宪法,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3.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P11在激烈的党内斗争和肃反运动中,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有人把它称作苏联模式或者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苏联模式在维护苏联的政治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独立与主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4、简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P16~19(具体一些内容大家从书上补充)1.20世纪40年代末改革的早期尝试P162.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P173.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P18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P195.简述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基本教训。P21~2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它们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瓦解、苏共解散、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转入低潮。1989—1990年间,在东欧剧变中,综合来看各国大体都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可一时又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出路,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并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和影响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与反对派对话或召开“圆桌会议”等,而反对派则乘机扩大势力;三是反对派向执政的共产党夺权,或通过大选,或通过不断制造动乱,不断施加压力,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最后实现政权更迭。苏东剧变三点主要历史教训其一,要警惕右的错误,更要花大力气纠正“左”的错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和体制。其二,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之点和首要的关键是认清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其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要加快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快发展自己。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成就。P31~34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及其理论,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及其理论,为执政党制定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及其理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及其理论,为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提供了思想武器。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1)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改革并不断完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3(4)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5)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6)促进了对外开放。第二章1.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渊源与主要特点。P44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P39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P41斯大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P42其他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P42上述四点书上各找几句写一下吧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发展。主要特点: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中,一是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意味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是强调共同富裕,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高度统一的结果。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标,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又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目标,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2.为什么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P54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中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个人认为第二第三点不对,同学们在书上自己找过一些)第二,就现实的国情来看,中国至今并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这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们国家不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去实现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是艰巨的,至少应当有工业化、城市化、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化、社会主义保障和共同富裕、科技和教育现代化、建立现代化媒体、开放的社会等。我们要完成以上任务,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是什么?P58-59理论基础:(缺一些内容,在书上自己补充)1.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作了更为规范的表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了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现实依据:为什么说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清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尤其是中国当前的改革,针对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旧体制。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第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方面,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修补。此外,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4.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探索历程。P62-64(下面答案我觉得有点问题,大家多斟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成效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走的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加速工业化道路,在整个毛泽东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始终没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1979年3月,邓小平首先提出我们到20世纪末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4月,邓小平完整地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步骤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述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1)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