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河南师大附中任志福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一)诗歌的定义。诗歌是诗、词、曲、赋的总称。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诗言志,歌咏怀”。人的理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把个人对事物的感情抒发,通过一定文学形式传载便成为诗歌。(二)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建安诗歌→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其中六篇有名无诗,实际上只有305篇,取其整数故又称《诗三百》。《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为十五国风。分别是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鄘、豳等。“风”是从这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国风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其艺术成就也较“雅”“颂”要高。“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另一座文学高峰。《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作为诗歌体裁,楚辞“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十分浓重的楚国地方色彩。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在吸收借鉴楚地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创造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大量的楚辞中的伟大篇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后世的宋玉等人也仿照这种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具有浓郁的楚地风情的诗歌,被统称为楚辞。《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而《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着中原文化的典雅厚重和楚文化的绚丽烂漫。所以,《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的光辉,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而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传统。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汉乐府诗歌在诗歌发展史上主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上承《诗经》下启盛唐诗歌。开启了后世叙事诗和歌行体诗歌的发展之门。汉乐府主要贡献如下: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诗中句子长短随意,句法不等,句式多变,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如《上邪》。汉乐府诗歌的叙事艺术更加成熟,较之于《诗经》单纯的叙事方式,汉乐府诗歌对故事情节的剪裁和安排更为多变,情节的描述更具体更生动。如《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歌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精致。形态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手法都开始出现。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塑造。汉乐府诗歌建安诗歌建安诗歌指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始的,约45年时间的诗歌,建安诗歌主要指的是以“三曹”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建安诗歌开启了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开启文人诗的时代;特点是以质朴的形式披露作者的胸襟,风格上慷慨悲凉,后世誉为“建安风骨”。这个时期的诗歌主要出现了浓郁的文人特色。和汉乐府诗中主要是叙事诗相比,这个时期的诗歌更多的侧重于抒情,体现个人情怀,如《短歌行》《龟虽寿》等等。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为繁荣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座高峰。诗人众多,群星璀璨。除了李杜、王孟等世界级的大诗人之外,收录在《全唐诗》里的有名有姓者还有2873人。题材广泛,无所不包。唐诗的内容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咏物言志、有思乡怀人、有边塞征战、有山水田园、有咏史讽今、有感时惜别等等。风格多样,精彩纷呈。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白(居易)诗晓畅,孟(浩然)诗闲适,王(维)诗恬雅,高(适)诗雄浑,李(贺)诗瑰丽,韩(愈)诗峭拔,杜(牧)诗清丽……诗作丰富,量大惊人。唐诗流传下来的有几万首,仅《全唐诗》就收录了49403首格律诗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前的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在于格律的宽严。相较于古体诗,格律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具体说来:“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有定韵,韵有定位”“诗有定句”:近体诗有固定的句数。按句数分为律诗(8句)和绝句(4句)“句有定字”:近体诗中每句诗有固定的字数,或五或七。以此分为五律(《春望》)、七律(《登高》),五绝(《江雪》)、七绝(《泊秦淮》)。字有定音:并不是说诗中每个字的读音固定,而是每个字都要遵循固定的平仄要求。例如: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音有定韵,韵有定位: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宋词律诗发展到宋代,已经开始衰落,而另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开始繁盛,那就是词。词这种诗体,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大盛于两宋,故而又称为宋词。词的别名:词是诗的别体,所以被称为诗余。词的句子形式比诗更自由,并非整齐划一,而是长短参差,因而又被称为“长短句”。词的风格流派:婉约词:婉约含蓄、清新绮丽。多写儿女情长,个人情怀,内容狭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内容丰富。代表人物苏辛。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规定了词的音乐和文学格式。看到词牌就知道这首词该怎么唱。看到词牌也就知道这首词该如何写。词牌如:《如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由此可以看出宋词的格律也是极为严格的: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的来历①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蝶恋花》《永遇乐》《西江月》等都属于这一类。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③本来就是词的题目,然后发展为词牌。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词的分类: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以上)元曲元曲出现于宋词之后,故而又被称为“词余”。文学史上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我们只简单介绍元代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元散曲具有雅俗共赏、用语直白的特点,多用俚俗口语。(比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比如《天净沙秋思》)。明清诗歌总体来说,诗歌发展到明代还是比较繁荣的,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作的数量都超过了前代,而且明代诗坛流派众多,如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同时明代提出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理论。但是,这些都没能挽救正统诗文开始衰微的趋势。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基本上走向末路,虽然出现了大批的优秀诗人(如顾炎武、王士祯、纳兰性德、沈德潜、郑板桥、龚自珍)和大批的优秀诗作,虽然有人说这是古典诗歌的中兴,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无非是古典诗歌的回光返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古典诗歌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现代诗开始登上文学史的舞台。诗歌鉴赏知识储备之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可以是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甚至是某些可以描述的行为。草木类:1.落花:花落而春尽,不免使人伤春悲秋,感慨青春易逝,古人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移情所致,折射出对人生短促的伤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表达了作者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遭际和悲凉心境。又如宋朝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是这种伤感的情调。2.杨花:即柳絮,杨花的特点是轻柔多情、飘忽不定,容易使人产生离愁别绪的联想。因此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如苏轼的词作《水龙吟》中有“细看来,不是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之句,其伤离别之意蕴,不言而喻。3.蓬草:在中国文学里,“飞蓬”一词有“野外飘零、身不由己”的象征意义,蕴含着无奈、哀愁与悲叹。(“芦荻”“浮萍”亦有此意蕴)如李白在送别杜甫时就慨叹:“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4.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如葛胜冲的《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5.梧桐:在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蕴比较丰富,在传说故事中,它往往是品质高洁和爱情忠贞的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到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此外,因为梧桐遇秋先陨,所以容易引起文人的的悲秋之情,所以”梧桐“这一意象也多用来表达孤独失意的情感。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ps:至于“梅”“兰”“竹”“菊”“柳”“松”等意象,自不必赘述。动物类1.鸿雁:“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另:双鲤亦可代指书信)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在古诗词中,文人还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又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Ps:鸿鹄即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即以蝉自况,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又如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