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侵犯行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侵犯行为社会心理学侵犯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如何理解人的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驱动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一、什么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物质伤害:生命毁灭、肢体残害、财物掠夺侵犯行为精神伤害:伤及尊严的指责、诽谤、谩骂侵犯行为的界定新发展——冷暴力一、什么是侵犯行为1.需要确定行为发出者本人的意图攻击只有在包含了意图的概念时才具有意义。2.需要区分反社会攻击和亲社会攻击攻击行为是违反了还是支持了普遍的社会规范。关于“正当防卫”3.需要区分攻击行为和攻击情感二、如何理解人的侵犯行为?攻击是动物的本能吗?为什么人类进化了这么多年,还具有这种野蛮行为?二、如何理解人的侵犯行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本能论(精神分析学派和动物行为学派)侵犯是受到挫折后的反应:“挫折—侵犯理论”侵犯是学习的结果:“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二、如何理解人的侵犯行为?侵犯是一种本能(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人生命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是对立的;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死的本能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制约而转向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是生的本能体现;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都导致毁灭,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二、如何理解人的侵犯行为?侵犯是学习的结果:“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班杜拉认为侵犯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源于个人的后天生活经验。模仿学习、大众传媒与侵犯行为(1)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如侵犯受到了鼓励。(2)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3)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一)生理唤醒因素(二)环境因素(三)社会环境因素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一)生理唤醒因素性与侵犯酗酒与侵犯毒品与侵犯运动与侵犯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食人脸魔(左)和受害者(右)毒品与侵犯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资料介绍:LSD新型迷幻药学名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为最强烈的迷幻药。为白色结晶体,效力强,服用前须先混合其他物质,常将液体滴在吸墨纸、方糖、玩具城邮票等传递物上。亦作成注射剂或雪茄。服用过量,使人心境、意识、视觉、行为发生变化,出现逼真幻觉、时空扭曲、产生联想、严重精神错乱。长期使用会幻想以前的旅程片段,产生“倒叙”现象。中毒特征包括无法预测自我机能障碍、性情不安、思想干扰、行为无法控制的危险,瞳孔放大对光反应。过量可能致死。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二)环境因素:高温、拥挤、噪音等。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三)社会环境因素之“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利用报纸、杂志、收音机、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为媒介,将含有各种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暴力传播会增加社会大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具有强烈情绪、激烈活动、兴奋以及冲突的刺激所吸引,因此助长了儿童的侵犯行为与侵犯态度。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三)社会环境因素之“去个人化”去个人化是一种自我藏匿不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自我意识减弱,不会顾及他人的评价和指责,敢于做出自己平时所不敢做的事情。去个人化的行为是匿名的行为,以逃避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去个人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也降低了个人对社会评价自己的关注,因而大大削弱了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责任心等控制力量,降低了侵犯行为的自我抑制力,致使侵犯行为增加。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三)社会环境因素之“受他人挑衅”心理学家凯恩认为,人们受到语言侮辱比挨拳头更容易发生侵犯行为,人们有可能为了维护个人尊严而不惜付出惨痛的代价去反击侮辱自己的人。(三)社会环境因素之“个人因素”实验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侵犯。人的认知水平、道德感以及个性品质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三、侵犯行为的驱动力华裔男子纽约灭门案被控五宗罪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社会公正可以减少人的挫折感惩罚侵犯行为(社会规范)移情控制攻击性榜样(暴力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恰当地宣泄成熟的个性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不患寡而患不均”“共患难不能同富贵”1、社会公正可以减少人的挫折感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心理学家巴克的实验:即使全体儿童都没有玩具可玩时,没有一个儿童会因此有挫败感,不会表现出侵犯行为;而当一部分儿童得到有趣的玩具可以尽情玩耍,另一部分儿童却没有玩具只能在边上上看别的儿童玩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感;情绪十分不满,即使后来他们得到了玩具,也会怒气冲冲并表现出摔打玩具等侵犯行为。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阿伦森:减少暴力的唯一方法是不断地减少给人们造成挫败感而导致暴力攻击的不公正。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2、惩罚侵犯行为(社会规范)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惩罚是要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论证的。惩罚有可能使人顺从,却很少使人内化。慎用惩罚。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3、移情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向人们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索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心,使人们设身处地的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侵犯行为。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4、控制攻击性榜样(暴力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社会学习是导致侵犯行为的重要途径,从这个研究角度讲,大众传媒给人们,尤其是儿童观察学习的机会。儿童年纪小、模仿性强,更容易受到影响。避免暴力行为出现在大众传媒上,提供非攻击性榜样是一条减少侵犯的有效途径。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5、恰当地宣泄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入门》:释放侵犯性冲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用体育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第二种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侵犯行为;第三种做一些直接的侵犯行为,如痛斥他人、伤害他人,以及刁难诽谤等。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6、成熟的个性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他人采取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小。成熟的个性特征: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2、关心他人的福利和得失;3、不保留敌意和怨恨;4、不歪曲现实;5、自我认识客观;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7、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不成熟者不善于运用社会许可的行为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常常运用突发性、破坏性的侵犯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成熟个性特征:1、社会退缩,不善于建立正常的良好人际关系;2、留恋家庭,行为目的以自我为中心;3、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4、情绪不稳定,行为方式倾向于侵犯性和逃避性;5、自我行为缺乏责任感,缺乏耐受力;6、对于外部世界和主观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攻击基模:基模是某一生活范畴内信念的有组织、有结构的集合。强化、模仿和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可能会结合到一起,产生攻击基模。人们对于攻击的合理性,攻击可能发生的环境,以及怎样表达攻击等,发展出一些有组织、相互联系的信念。一般来说,在儿童时期,人开始发展攻击基模,当与其生理过程(例如心理唤醒)结合时,可能会导致他们采取攻击行为的高风险。四、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心理学家观点:成熟的个性必须从小开始培养。消除从小养成的不良个性是非常艰苦的过程。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