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第五章城市结构问题一、城市经济结构二、城市空间结构三、城市规模结构四、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一、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1.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2.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3.中国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1.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城市的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是城市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比例关系。其中,由于城市生产力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经济系统内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方式、数量比例、主次地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功能作用,所以它成为衡量生产力结构的最主要的结构类型;同样,由于城市生产关系结构中的所有制结构反映城市经济活动总量中各种不同的所有制成分所占的份额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协调关系,因此它也成为生产关系结构的最主要的结构类型。《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①城市生产力结构的主要构成城市生产力结构可以根据生产力要素的种类和要素之间的关联细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中,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生产力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内容。《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②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构成城市的生产关系结构,主要由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流通结构等类型的结构关系组成。《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①三次产业划分(1)克拉克分类法第一产业(primaryindustry):包括农业、林业、水产业、畜牧业、捕猎业等。第二产业(secondaryindustry):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tertiaryindustry):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我国的分类法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部门《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②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克拉克和库茨涅茨关于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③产业结构进程趋势以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根据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例序位关系,结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将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农业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三大时期,其中工业化时期又具体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这为总体性测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化进程阶段和趋势预测提供了参考。《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④战略性产业部门对于战略产业部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界定,如区位熵分析法、产业集中度分析法、结构增速矩阵分析法等。区位熵:用于揭示城市在区域中在不同产业部门中的专门化程度,专门化程度越高,则该产业部门越具有承担区域分工的作用。区位熵Qij=(eij/ei)/(Ej/E)其中:Qiji城市j产业部门在区域中的区位熵eiji城市j产业部门产值eii城市总产值Eji城市所在区域j产业部门总产值Ei城市所在区域总产值《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产业集中度:用于揭示城市某项产业在特定区域中的集聚程度。集中系数C=(a/m)/(A/M)其中,C集中系数a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m城市人口数A区域中该产业部门产量或产值M区域中人口数《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结构增速矩阵:以产值比重和产值增速为指标建立图表,如以地区产值平均增速和特定产值比重为分界线建立四象限矩阵,并对某一地区或城市的有关产业部门分别测定其现状产值比值及一定时期的产值增长速度,并分别纳入矩阵中,由此对有关产业部门进行战略性区分。《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结构增速矩阵应用:以行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横轴并在5%的速度点上做垂直分割,以行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纵轴且在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点上做水平分割,由此形成四象限图示。《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3.中国城市经济结构①城市经济结构的历史发展基于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征和机制特征,并结合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可以将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向重工业倾斜的发展时期,时间是1952年至1978年。第二阶段,城市经济结构的均衡化调整时期,时间是1979年至1990年。第三阶段,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时期,时间是1991年至今。《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②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和经验教训(1)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方向(2)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3)城市经济结构的效率(4)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结构(5)城市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③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市场机制因素——经济政策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人员因素——自然资源因素《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④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对策(1)确定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总体目标,合理优化城市经济结构(2)实行城市产业组织调整(3)提高技术、工艺、管理等知识型要素的含量和比重(4)完善和强化市场机制(5)健全完善城市经济的调控体系《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二、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优良与否对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全面影响。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学的特别任务。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2.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3.城市空间结构效益的性质与特点4.城市空间结构的调节5.城市空间结构的实现《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之分。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①城市密度城市经济是一种密集经济。城市是由分属于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诸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城市各类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表现为一定数量,形成各自的密度。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密度的一种综合。一般合理的经济密度,在工业化时期有以下明显的优越性:——便于生产协作和专业分工,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公共资源、水源和能源,利于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从而大量节约生产开支;——便于节约大量土地;——便于进行集中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效能等等。《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②城市布局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不同的经济布局会有不同的效果,空间布局会产生相邻效益,亦即各种物质实体由于毗邻关系而相互作用产生的效益。相邻效益还有正负之别。正效益称为配套效益,企业、公共设施的布局配合关系越好,则相互产生的正效应越高。这种配套效益与配套关系不能就局部而论,而必须就城市整体。合理的城市布局,能缩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空间和时间,方便他们的流动,提高城市效益;能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自然条件,建立合理、便捷的交通联系;能避免城市各物质实体或要素相互干扰。《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③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和密度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平面及立体形状和外观的表现。城市总体形态一般是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历史产物,城市总体形态对经济的发展又起推动和阻碍作用。我国古代城市一般是由城墙包围起来的,有严格的周长规定和等级规定的方块城市,这种形态的城市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巩固和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他变成了工商业自由发展的空间障碍。所以我国宋、元以后这种城市的呆板结构逐渐被打破。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市民也纷纷拆毁城墙,使城市市区向周围自由扩延。因此,城市形态开始变为圆形或准圆形,这种自由发展的形式,对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无疑起了重大的作用。《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但是到现代,随着这种圆形半径的延长,城市的弊病与日俱增,特别是市中心区的压力及其产生的问题,有与城市半径长度成正比例增长的趋势,现在一种被称为“轴向发展”的城市形态的优越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开始为国外一些名城所采用。城市的外观、外貌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eg: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未来城市的主要形态:《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①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一般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可划分为五个圆形或环状地带:——商业中心区(CBD)——过渡地带:过渡带混合了商业及住宅土地利用——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通勤带《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理论的局限性:——它假设一个均质平原,一个平均、不变的地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没有考虑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及人们居住的影响,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城市内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没有研究垂直的土地利用,只研究地面。——各圈环界线清楚分开,现实中可能没有明确的界限。——它没有指出政治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力量。理论的贡献:——他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这是十分可取的一点。——在宏观效果上,该模式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致使后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不少有益的学说和模式。伯吉斯的这一贡献超出了他所提出模式本身的含义。《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②扇形(楔形)模式美国城市经济学学者霍伊特,1939年对142个北美城市在30年代的内部地域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提出扇形模式,即社会—经济特征相类似的家庭集聚在同一扇形地带上。在同心圆模式的圈层地域结构基础之上,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则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循不会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城市经济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理论局限性和贡献: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进了一步。但扇形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尽管在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交通线路的作用。《城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