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讲观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讲观察要从事文学创作,首先要有材料。(明)冯梦龙《笑府选》有这样一个笑话(大意):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妻乃慰之曰:“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似奴生产一般。”夫曰:“还是你们生子易。”“怎见得?”夫曰:“你是有在肚里的,我是没在肚里的。”此笑话一方面说明了作文的甘苦难易,另一方面道破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即要深入生活,积累材料。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著有一本书——《金蔷薇》。其中第一篇《珍贵的尘土》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搜集材料对于写作的意义:巴黎的清洁工沙梅为了让他从国外护送回来的女孩子苏珊娜幸福,决心送她一朵金蔷偎,可是他又没有钱买,于是他每天就把从首饰房里扫出的尘土全带回家,筛来筛去,把尘土中混杂的少量金屑收集起来。一年又一年,他终于攒够了金屑,让首饰匠打成了一支金蔷薇,但苏珊娜已经出国了,而且永远不在回来。沙梅重见苏珊娜的希望成了泡影,很快就死去了。金蔷偎被首饰匠取走,后来转卖给一个文学家,文学家便在他的杂记中写道:“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在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偎——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沙梅的金蔷偎我觉得有几分象我们的创作活动。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花过劳力去探索过,是怎样从这些珍贵的尘土中,产生出移山倒海般的文学的洪流来的。“但是,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偎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做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口号,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这个故事讲的收集尘土,寻觅金粒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写作过程中储备材料的问题一样。材料是写作的“本钱”。储备材料的途径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观察。学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首先要学会观察。正如鲁迅所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2一、观察与观察力“观察”何意?先从字面上讲,观是“看”、察是“仔细看”的意思。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这五个关键词将“观察”与一般的“看”区别开来。1.只有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点才会比较集中、单纯。2.只有有了计划性,才能保证观察活动的条理性和严密性。3.只有持久地对对象进行观察,才能够正确地感知对象的特点。4.“认识”和“知觉”都说明了“观察”不仅是用“眼”的问题,更是用“心”、用“脑”的问题。观察活动不仅在于认识、了解对象在形式上的特点,如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等,更在于要在内容上要对对象获得理性的认识。比如我们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对其长相、服饰、动作等等外在的东西获得感性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人品、性格、精神等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获得理性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这五个关键条件,才能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再看“观察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所谓“观察力”,就是保证成功地进行观察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能动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因人而异的。但它又不是天生的,它要靠后天的观察训练而成。一个从事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人,务必要有很高的观察力。培养观察力,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有个形象的说法,叫“练眼”。所谓“练眼”,是一种以视觉观察和视觉记忆为主的训练。画家观察要靠眼睛,文学家亦然。根据视觉生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正象大画家达·芬奇所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不仅绘画要“练眼”,写文章的人也要“练眼”。观察比赛:高尔基、安德列耶夫、蒲宁(均为俄国作家)在那布勒斯饭馆里作过这样一次比赛:见一个人走过来,限定每人对此人观察三分钟,然后说出自己的结果。3高观察后说:这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穿的是灰色西服,长着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胡诌了一通,连衣服颜色也没说对。蒲观察得最细致,从这个人的服装说到他结的是带小点的领带,小指上的指甲有点不正常,连他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详细地描绘出来。他还断言,这是个国际骗子。当即向侍者询问,果然此人来路不正,经常出现在那布勒斯街头,名声很糟。“伦敦雾的创造者”——莫奈:法国著名画家莫奈曾到伦敦去画威斯敏斯特教堂。在这幅极其精美的画上,教堂的轮廓在雾中隐约可见。谁知当这幅画展出的时候,竟然在伦敦引起一场风波。伦敦人对莫奈把雾画成紫红色都惊叹不已。“雾”不是灰色的吗?当参观的人走在伦敦的大街上,抬头一望,都惊呆了。他们发现,伦敦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呢?因为曼彻斯特林立的烟囱不断喷出带有火星的煤烟与其映透的缘故。莫奈是一位对光与色有着特殊敏感的画家,他能准确地抓住伦敦与众不同的特点,精确地描绘出了它的特点,因而被誉为“伦敦雾的创造者”。“甜尿”有眼睛能观察,但并不一定具备觉察那些习以为常的、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钞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都强调观察和观察力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洞明”就是说的“观察”和“观察力”。鲁迅曾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巴尔扎克讲:“文学艺术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观察和表现所组成的。”这就是说,观察力强,创作就有了获得成功的一半的希望。高尔基甚至把“观察”提到了文学家的职业要求的高度,他说:“文学家的职业上的观察力是不断发展的。……观察、研究和比较——这是文学家的业务。”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梁启超就认为:“观察要求其普遍而精密”、“未动笔之前,先要观察事实和事实的关系。”(《作文教学法》)4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拿起笔来之前》)艾芜讲:“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练习写小说先从哪里开始》)二、艺术观察(一)艺术观察即审美观察作家陆文夫曾谈到这样一种情况:一块石头放在桌上,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盆景专家和作家同时进行观察。结果是,地质学家喜出望外,发现石头是某种矿藏的典型标本;考古学家则觉得无甚可取,因为那石头上一无钻孔、而无打磨的痕迹;盆景专家简直不顾一屑,一块顽石,入不了品的。而作家呢?他兴致勃勃地看看,默默无声地听着,看着专家们的动作、表情、手势、眼神,听着他们那些富有知识并饶有兴味的语言,还留意看室内的气氛和窗外的鸟语花香,等等。这里,专家们观察的态度、目的、价值取向都很明确,而那位作家究竟在观察中希望捕捉到什么呢?类似的例子,美学家朱光潜早就举出过。他说: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同时观察一棵古松,但知觉的结果却不大一样。木材商知觉到的是一棵价值几许的木料;植物学家则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长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则不这样东想西想,他什么都不管,只在聚精会神地观察松树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慨。这里,画家与木材商、植物学家的观察目的、态度、价值取向也竟如此不同,原因何在呢?木材商的观察是一种实用观察,他是从“现实”“功利”的角度看待事物.通过理性的分析、比较、概括和判断,来衡量和评估某事物对人、对己是否有现实性的作用,能否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甚至名利需要。采取的是一种实用的态度,因此是一种实用观察;正如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中所说:“珠宝商人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看不到珠宝的美。”植物学家的观察是一种科学观察,他也主要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比较、概括和判断,来识别事物的形态、种类和属性,并注意考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原因,从而判断这一事物是什么,它为什么是这样。他看待事物是为了追求事物的客观5规律与科学本质,是为了认知,采取的是科学态度,因而属于科学观察。实用观察和科学观察可统称为现实性观察,它们都是以实事求是的现实态度去感知事物。而画家观察松树的目的则是审美,是为了追求事物的“美”。它虽然离不开现实性做基础,但并不以实用性、科学性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不是对事物实际功用的衡量与评估,也不是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分类。它是什么呢?它是对“美”的发现与观照。为什么画家观察的结果(“昂然高举、不屈不挠”)就是审美,画家的观察就是审美观察呢?这就涉及到对“美”的理解。如何理解“美”?(“美”的层次)1.外在的形式美2.内在的精神美①生命运动形式的美②生命的自我发现1.外在的形式美自然万物在形体、线条、声音、色彩、空间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和谐、对称、节奏、整齐一律等美的活动形式。形式美:荷叶………………平静、稳定(色彩)荷花………………素淡、欢快(色彩)荷叶与荷花………疏与密、点与面、明与暗和谐统一(色彩、空间)垂柳………………软性的柔和(线条)苍松………………硬性的刚直(线条)荷叶碧绿的颜色给人一种平静、稳定的感觉。荷花粉红的颜色给人一种素淡、欢快的感觉。荷叶与荷花的形态分布则使人从其整体结构关系上感受到疏与密、点与面、明与暗的和谐统一。春风中婀娜轻盈的垂柳,其运动线型圆滑而曲折,给人一种软性的柔和感。遒劲挺拔的苍松,其运动线型紧张而有力度,给人一种硬性的刚直感。6又如:“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面”(单纯齐一);“天安门两边的建筑”(均衡对称)朱自清《绿》: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广度)。……她“滑滑”地明亮着,有鸡蛋清那么软,那么嫩(亮度);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纯度)……〈荷塘月色〉中对“荷花”、“荷叶”的形态、色彩的表现,对音乐的描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美。2.内在的精神美这一点又可具体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的表现是:①生命运动形式的美(生命体)对生命体而言,指生命运动形式的美。生命的运动不象物理的机械运动那样靠外在力的推动,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下,靠内在力的驱动而表现为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运动——生命的形式、生命力的表现、生命的真谛。求美、审美,就是在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感知中,认识和感受到生命的形式(不停息的运动、新陈代谢、蓬勃的生命力等)和生命力的种种表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如:向日葵它那庞大的根系象手一样尽力伸向土壤的四周和深处,来摄取土壤中的养料和水份,以满足自身的要求;它的头总是向日而倾,似乎表现出对阳光的向往和渴慕;它的叶在水份充足时平展而富有朝气,一旦缺了水份就会耷拉下垂,好似在垂头丧气而又无可奈何。再看被压在石头下幼嫩的草芽,为了生存,总是设法躲避石头的重压;如果躲不开,就设法挣扎着顶开它,直到自己获得生命的自由。还比如:扑火的飞蛾、辛勤忙碌的蚂蚁、步履沉重的蜗牛,等等,凡是有生命的事物均能体现生命的真谛。从这些生命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力之间所产生的主动与被动、前进与后退、积极与消极等矛盾统一的过程,甚至可以看出它7们象高等动物那样所具有的意识、心理、动作和表情。主动--被动内在的力(生命)前进--后退外在的力(环境)积极--消极意识、心理、动作、表情等“花生”——不求外华,只求内实(《落花生》)“白杨”——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白杨礼赞》)“蜜蜂”——辛勤劳作,无私奉献(《荔枝蜜》)粉笔、铺路石、蜡烛等等即:事物——“人”内在的精神美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是:②生命的自我发现(生命体、无生命体)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无生命体,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在审美对象身上观照到自我灵魂(人的特性、品质、智慧、才能、思想、感情等)。“自然界的美只有作为对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总结之一:“美”的层次:外在的形式美内在的精神美于观察主体、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