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二、心理发展--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个体心理发展。其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价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消退的辨证统一(五)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揭示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遗传和环境的关系;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3、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4、不同心理机制是否存在“关键期”。五、发展心理学的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了《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四)、从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标志: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六、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二)纵向研究: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地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七、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3)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高尔顿:遗传定律人的能力得自遗传2.环境决定论(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0-6岁童年期青春期成人期老年期第一发展加速期平稳发展期第二发展加速期缓慢发展期下降变化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样本量大少而且易流失时间短长,而且可能出现新变量成本低人力和时间成本高对变化过程的反映不连续连续,便于揭示质变和量变,确定稳定期和快速期对因果关系的反映难易组间差异归于发展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可以重复测量效应不存在存在第三章发展心理学2(2)片面的强调和机械的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3)否认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华生:“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二)二因素论(1)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2)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3)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施太伦:遗传+环境吴伟士:遗传x环境(三)相互作用论:皮亚杰:1、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得制约关系2、遗传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八、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A心理发展的实质: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主体与环境的平衡。B心理起源于:动作2、皮亚杰的心理建构说认知结构:1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图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2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3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环境的需要。4平衡:主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趋向于与环境平衡。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4、儿童心理发展划分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A主要特征: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B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前运算阶段(2-6、7岁)主要特征:A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B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都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C思维的不可逆性D未掌握守恒(守恒:指无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本质是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主要特征:A获得了守恒概念B思维具有可逆性C进行逻辑运算D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主要特征:A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B能够提出假设C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D从识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5、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1)前道德判断(4-5岁)特征: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4、5岁-8、9岁)特征:A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B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进行判断时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8、9岁以后)特征:A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B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相对的自主权第三章发展心理学3(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划分标准-心理社会危机阶段主要发展任务中心环境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0-2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母亲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双亲意志品质幼儿期4-7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家庭目标品质童年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邻居.学校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同伴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性爱.婚姻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家教.传统关心品质成年晚期50--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人类.亲友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从出生到衰亡的毕生发展;4、二维性的发展学说。(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三元-人的内部因素、行为、环境。2.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A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规律所制约,例如情绪B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例如价值观C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4个标准:(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2)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在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A前习俗水平:①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②相对论者快乐主义定向阶段:a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B习俗水平:③好孩子定向阶段: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④维护权威和秩序定向阶段:强调对法律权威的服从C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第三章发展心理学4⑥道德普遍原则的定向阶段: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A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B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C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改变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0-3岁一、婴儿的动作发展:A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B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C受环境的影响D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A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B独立行走:意义(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了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机会。#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A感知觉时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B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C婴儿期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1、研究方法的突破(认识的转变)A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去反应。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映又会增强。B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好程序。优先注视范式研究方法的指标:注视时间。2、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出生3周的婴儿实现开始集中在物体上。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趋近成熟水平4)、光的觉察: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5)、视敏度:出生后24小时的新生儿只有成人的13%,其后开始稳定发展。发展最快时期7-10岁3、听觉的发展:1)、听觉得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映,能区别不同的音高。2)、语音感知:对人的语音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就能辨别旋律和曲调。4)、视听协调:初生婴儿有听觉定位能力,视听协调能力能辨别视听信息源一致。4、味觉、嗅觉、肤觉的发展:1)、味觉: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2)、嗅觉: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就有表现3)、肤觉:触觉、温觉、痛觉、3岁前占主导地位5、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形状的能力。第三章发展心理学52、深度知觉: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视崖: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3、方位知觉: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二)婴儿期的记忆的发展1、0-3个月:条件反射的保持时间不断延长,新生儿末期经反复训练建立起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天之久;2~3个月的婴儿建立起来的记忆可保持30天之久。2、3-6个月:长时记忆可保持数周3、6-12个月: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能力增强、出现大量模仿动作4、12个月以后:言语记忆和延迟模仿。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形成。(三)、婴儿期的思维的发展:典型特征:直觉行动思维-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2、间接性和概括性开始出现。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练习,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四)婴儿期的言语的发展:1、言语发展的理论:A后天学习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代表理论:强化论: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形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学:运用选择性模仿来解释言语的获得。B先天成熟论:强调--成熟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装置、个别语法)的创始人。C环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