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本章教学要点:1.了解道德的起源。2.掌握道德的本质。3.认识道德的社会功能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第二节道德的本质•第三节道德的社会作用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二、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一)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认为道德根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从道德主体之外寻找道德的根源。(二)主体论。一些伦理学家从道德主体之内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先天论、本能论、人性论、需要论。需要论•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二、道德的起源(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第二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1.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2.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总结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和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道德的历史类型和性质,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迟早会引起道德的相应变化与发展。道德除了受经济基础决定外,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社会因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法律、教育、文化、艺术宗教等其他上层建筑,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和民族传统习惯等。第三节道德的社会作用•一、道德的功能•二、正确评价道德的社会作用一、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即是道德对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一)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二)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三)教育功能: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四)辩护功能:又可称为道德的论证功能,即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特别是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进行道德的辩护和论证。二、正确评价道德的社会作用(一)“道德决定论”与“道德无用论”(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结合起来(一)“道德决定论”与“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夸大道德的能动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道德无用论”:根本否定道德的能动作用,它是非道德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结合起来1.加强德治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2.超越传统文化,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3.当代中国的“德治”要重点解决道德教育和官德问题。复习思考题:1.道德是如何产生的?2.简述道德的本质。3.如何理解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4.道德有哪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