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卢笑丛研究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ubeixuehui@126.com?省科技厅实施“将实验动物管理依法纳入科技计划和成果管理”《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实验动物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领取实验动物许可证,依法规范地生产和使用合格实验动物。《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省科技厅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科技计划和成果管理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动物工作的监督和执法力度。湖北省科技厅将实验动物管理依法纳入科技计划和成果管理并启动实施的通知一、对涉及实验动物的科技项目立项、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申报等科技活动依法进行审查。对于应用不合格的实验动物或者在不合格的实验环境设施内取得的动物实验结果,一律视为无效,其科技项目不予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不予评奖。二、凡涉及实验动物的科技项目立项、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申报等,应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材料。1.科技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申请材料;2.动物实验实施情况3.实验动物来源单位开具的《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4.动物实验设施单位开具的《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5.相关实验人员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合格证书》;6.根据专家审核意见,提供有关动物实验的原始记录。三、科技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申报。项目申报单位条件财务处有关处室获得立项验收成果鉴定报送与实验动物有关的材料实验动物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公示我们拿什么样的动物做实验,才能立项、才能鉴定成果、才能获奖?合格的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人与动物人与动物试验1、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人兽共患病)(1)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淋巴细胞脉络丛脑炎、B病毒、狂犬病、禽流感。(2)细菌:沙门氏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志贺氏杆菌。(3)寄生虫:卡氏肺孢子虫、丝虫病、弓形虫、跳蚤。2、烈性传染病对生产、实验造成严重危害:(1)种子群死亡——不能生产;(2)正在进行的实验死亡——实验被迫中断。例如:鼠痘、禽流感、兔流行性出血症、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性肠炎。3、影响动物生产和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获得免疫或隐性感染的动物,会给人假像。造成错误的结果——不真实可靠,没有重复性。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大鼠涎泪腺炎、条件致病菌、囊尾蚴、肠道寄生虫等等。4、污染某些病毒造成细胞培养物、肿瘤移植物或者以动物组织作为生产基质的生物制品的污染,不仅干扰试验,还将病毒扩散,以至于危害人类。一、高质量的实验动物,结果可靠。二、高质量的实验动物,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有保障。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有质疑为了提高实验的质量对于实验动物1、必须进行标准化2、必须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3、必须将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等级划分提醒:对于有关实验动物的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的特殊性。实验动物原则上是不能用疫苗接种和使用药物等手段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病原。可能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无效或得出错误结论。采用疫苗、药物个体治疗,成本高兔出血热症病毒对我们危害太大了,因此我们可以接种这种疫苗但是大型实验动物可选择使用对实验干扰不大的疫苗或药物一定要给这些孙大圣们接种疫苗第一节实验动物分级第二节普通动物第三节清洁级动物与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第四节无菌动物第五节悉生动物第六节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目录第一节实验动物分级依据标准等级我们国家医院进行的分级依据人员管理硬件评估团医院挂牌等级判断标准依据标准等级一、分级的依据(一)实验动物病毒感染的分类根据实验动物病毒对其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的致病性,干扰程度或对污染肿瘤移植物和生物制剂的严重程度,可将其所致疾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属于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2、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强,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毁灭整个动物群。如兔出血症、禽流感。3、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弱,但可以传染给人,引起人的致死性感染。如猴疱疹病毒(B病毒)。4、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响动物的健康,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的干扰,如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5、对自然宿主、人、其他动物均无明显致病性,但是污染生物制品、肿瘤移植物和细胞培养物等。如鸡白血病病毒、猴病毒40.6、对自然宿主无致病性,但是可以引起其他动物致死性感染。松鼠猴疱疹病毒感染绒猴可致死性淋巴瘤。(二)造成微生物感染的基本因素感染源易感动物内源性、外源性传媒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级的依据1动物本身的净化程度2、动物生活环境的净化程度二、国内与国际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级标准1、国际:实验动物分为三个等级2、国内: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国际按微生物控制程度进行实验动物分类等级种类饲养条件控制程度附记三级无菌动物(GF)隔离系统Isolationsystem以封闭的无菌技术获得,用现有的方法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三级悉生动物(GN)隔离系统Isolationsystem确知已带的微生物丛,经无菌条件饲养的动物明确所携带的微生物二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屏障系统Barriersystem不带有指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明确不携带的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一级普通动物(CV)开放系统Opensystem不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对携带的微生物状况不明确我国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分级等级种类饲养条件控制程度附记四级无菌动物(GF)隔离系统Isolationsystem以封闭的无菌技术获得,用现有的方法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四级悉生动物(GN)隔离系统Isolationsystem确知已带的微生物丛,经无菌条件饲养的动物明确所携带的微生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屏障系统Barriersystem不带有指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明确不携带的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不明确携带的微生物状况。一级清洁动物(CL)屏障系统Barriersystem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寄生虫及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寄生虫及病原对携带的微生物状况不明确一级普通动物(CV)开放系统Opensystem不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对携带的微生物状况不明确在我国将实验动物微生物分为四级:普通级动物(CV)清洁级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及悉生动物(GF、GA)第二节普通动物(CV)一、基本概念二、普通动物的管理与用途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篇幅较大)四、动物间烈性传染病一、基本概念不携带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动物体内外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很难控制。普通环境不同级别动物对实验的影响实验项目无菌动物SPF普通动物传染病无无有或可能有寄生虫无无有或可能有实验结果正确正确有疑问用动物数少数少数多或大量统计价值高较高或可能高低或不准确长期实验可能好可能好困难自然死亡率很低低高长期实验存活率约100%约90%约40%实验的准确设计可能可能不可能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很高高低低:微生物分级中级别最低低:生活的环境要求低低:微生物控制标准低低:质量较低低:在实验研究中敏感性低普通动物特点(5个低)饲养在开放系统:物品、空气不要求灭菌。只是对温度湿度、光照、氨浓度有要求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普通级动物实验室大鼠、小鼠没有普通级目前还承认的普通级动物二、普通动物的管理与用途(一)管理阳光、通风、干燥清洁清洁饮用水、干净饲料防虫、鼠害、大动物接种必要的疫苗(二)用途1、教学示教之用;2、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之用;3、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由狂犬病病毒(RV)感染犬引起的,以极度兴奋、狂躁不安、流涎、攻击人兽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病。1、狂犬病流行病学资料:(一)流行区域与发病率全球均有发生,以亚洲和非洲为主。我国是高发地区之一。人的发病率:2004年———2651例2005年———2571例2006年———3000例(大于)资料来源:俞永新.中国预防控制狂犬病降低发病率的思考.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二)易感动物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RV易感。最易感的实验动物:暂时没有。次易感的实验动物:仓鼠、豚鼠、兔、啮齿类中度易感的实验动物:牛、羊、马、狗、灵长类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或带病毒的唾液溅入眼结膜后致病。人感染狂犬病病毒,且患狂犬病后的死亡率为100%人被动物咬伤后,伤口应立即彻底清洗,不包扎,并立即(24小时内)到防疫部门进行预防注射。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动物试验工作者应该重点记住做犬类实验前,应给所有犬注射狂犬疫苗;在购入犬做实验时,注意从标准化犬场购入健康实验犬做实验;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大鼠的烈性传染病,也是很危险的人兽共患病。有近30种血清型/基因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野鼠型和家鼠型。2、流行性出血热(EHFV)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鼠中流行,隐性感染为主。大、小鼠、豚鼠、家兔均可感染。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对本病特别敏感。间接接触生物性媒介传播多数成年啮齿类动物感染后无症状。病毒污染血、尿————破损皮肤革螨等昆虫叮咬————完整皮肤实验动物型主要的感染方式是:污染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人感染后,潜伏期14天,主要表现发热、皮肤有出血点、肾功能衰竭和循环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死亡率较高。实验人员感染的示意途径防止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措施是灭野鼠、防止野鼠进入实验室。我们国家也发生多起报道,也造成实验研究人员死亡。在日本、韩国、比利时、英国均发现实验大鼠引起研究人员感染。是由LCMV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脉络丛和脑膜,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LCM)1933年Armstrong和Lille首次分离到LCMV,1935年Ricers和Scott从脑炎病人的脑脊髓液中分类到此病毒。同年Traub发现小鼠也可以感染LCMV,首次认识到鼠是感染本病的主要传播者。野鼠是LCM病毒的天然宿主。所有的啮齿类动物以及犬、猴、马、兔、人均易感。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少数发病,出现急性症状,死亡率甚低。持续感染的小家鼠和急性感染的金黄地鼠可长期携带病毒,在带毒小鼠的所以器官中,终生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可经唾液、鼻分泌物、和尿液向外排毒。经皮(破损皮肤、完整皮肤)结膜吸入经口患LCM动物的肿瘤可带病毒并可传染给研究人员流感样症状脑膜炎V不显著感染;无脑膜炎症状的流感样疾病;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脊髓炎;人感染后大多呈预后良好,仅有极少数病例死亡。人感染LCMV有四种类型:戴口罩、手套4、猴疱疹病毒(Simianherpesvirus)又称B病毒病(Bvirusdisease),是由与人的单纯性疱疹病毒相近的B病毒引起的猴良性疱疹性口炎,可自愈。但人感染B病毒后则产生致死性脑炎或脑脊髓炎。我口腔有些疱疹,但是无明显全身不适的感觉老弟,哥哥我也一样与猴接触的有关人员应注意防止被猴咬伤。当人被猴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用碘酊消毒。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较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主要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能感染多种实验动物,尤以小鼠和豚鼠易感性最高。5、沙门氏菌(salmonella)消化系统吃饭喝水喝奶胎盘屏障保持清洁卫生急性发病以急性败血症死亡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亚急性感染随粪便排出病菌,感染同类和人,使其在运输、寒冷和实验处置时发病。引起腹泻、结膜炎隐性感染动物的临床表现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抵抗力本菌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一般常用消毒剂消毒方法可达到消毒目的在灵长类动物中带菌率较高,引起细菌性痢疾急性、慢性和带菌三种表现形式急性表现为高热、呕吐、排脓血便,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