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1临床检验教研室龚晓华1、掌握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概念;常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检测方法及参考区间;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在体内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2、熟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种类、代谢特点及功能本章教学要求:2第一节微量元素的生化检验3必需微量元素:对维持人的生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缺乏时会导致某种疾病或严重功能不全的微量元素4一、样本的收集1、血液样本: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样本,常用血清,通常为清晨空腹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采血后立即检测。红细胞中含有高浓度的锌,要防止样本溶血,造成血清锌浓度偏高。2、尿液样本:可反映体内微量元素的代谢和排泄状况。但尿液标本影响因素较多,且浓度偏低,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3、毛发和指甲样本:有一定的局限性4、唾液样本:采样在早晨空腹时进行5二、样本的制备和处理方法稀释法高温干灰化法常压湿消化法高压湿消化法燃烧法水解法等6三、样本的分析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中子活化分析法质谱法色谱法等7四、主要的微量元素(一)铁和总铁结合力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血清中的转铁蛋白全部被铁饱和所能结合的铁量。正常人血液循环中的转铁蛋白约30%被饱和。铁饱和度: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铁饱和度=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100%8人体内铁分类:功能铁(2/3)、贮存铁(1/3)含量:约为3~5g吸收部位:整个消化道均可吸收排泄:每日约排泄0.5~1mg1、检验项目铁(Fe)92、检测方法亚铁嗪比色法血清铁:血清铁和转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铁从复合物中解离出来,再被还原剂还原成二价铁,并与亚铁嗪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在波长562nm处有一吸收峰,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血清中铁的含量。102、检测方法亚铁嗪比色法总铁结合力:将过量的铁标准液加到血清中,使之与未带铁的转铁蛋白结合,多余的铁被轻质碳酸镁粉吸附除去,然后测定血清中的总铁含量,即为总铁结合力。113、参考区间血清铁男性:11-30umol/L(170-600ug/dL)女性:9-27umol/L(500-1500ug/dL)血清总铁结合力男性:50-77umol/L(2800-4300ug/dL)女性:54-77umol/L(3000-4300ug/dL)124、临床意义(1)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缺铁三个阶段铁减少期:储存铁减少,血清铁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无贫血缺铁期):血清铁、铁蛋白下降,TIBC增高,处于亚临床症状阶段缺铁性贫血期:Hb和HCT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治疗常用硫酸亚铁134、临床意义(2)增加:铁中毒急性铁中毒:过量误服亚铁盐;食用铁器煮的食物;静脉注射铁剂过量慢性铁中毒:长期过量服用或注射铁剂;摄入含铁量高的特殊食品;慢性酒精中毒;多次大量输血14(二)锌1、检验项目正常成年人含锌总量为2-3g锌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中,视网膜、胰腺及前列腺含锌较高锌主要由粪便、尿液、汗液、乳腺、头发排泄,失血也是丢失锌的重要途径。152、检测方法3、参考区间成人血清锌9.0-20.7umol/L(170-600ug/L)尿锌2.3-19.9umol/L(2800-4300ug/dL)吡啶偶氮酚比色法164、临床意义血清锌降低见于(1)酒精性肝硬化及慢性肝脏疾病(2)急慢性传染病,急性组织损伤等(3)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4)胃肠道吸收障碍、糖尿病的等(5)肺癌及恶性淋巴瘤17血清锌升高见于(1)儿童不适当补锌(2)工业污染中的急性锌中毒(3)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等18(三)铜1、检验项目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少量由胃吸收铜蓝蛋白是运输铜的基本载体肝脏是储存铜的仓库,含铜量最高,脑和心脏也含有较多的铜192、检测方法3、参考区间成人血清铜男性:10.99-21.98umol/L(700-1400ug/L)女性:12.56-23.55umol/L(800-1500ug/L)尿铜0.24-0.47umol/24小时环己酮草酰二腙比色法20血清铜生理性变化(1)性别:女性略高于男性(2)年龄: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3)月经周期与妊娠4、临床意义21血清铜降低见于(1)肝豆状核变性:血清总铜及Cp均降低(2)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及烧伤所致的低蛋白血症4、临床意义22血清铜升高见于(1)肝内外胆汁瘀滞:如肝硬化、肝转移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血清铜和Cp均升高(2)各种感染、白血病、贫血、心肌梗死及淋巴瘤等(3)风湿病、甲亢、妊娠或注射雌激素等4、临床意义23第二节维生素异常的生化检验维生素:指存在于大多数食物中的一类含量少,彼此无关,但又为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有机物。在生物体,其主要功能是作为辅酶的成分,调节机体代谢。如果缺乏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24维生素缺乏症的原因1、摄入不足2、机体的吸收利用率降低3、维生素的需要量相对增高4、食物以外的维生素供给不足25一、主要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紊乱按溶解性能分为两类(一)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溶于脂类及有机溶剂。如:维生素A、D、E、K。(二)水溶性维生素:能溶于水,如维生素B1、B2、B6、B12、C、PP、叶酸。27二、维生素异常的生化检验(一)维生素测定的样品及分析方法测定方法优点缺点生物鉴定法不用详尽分离费时费力微生物法选择性高,主要用于水溶性维生素操作繁琐、耗时过长,需专人荧光法灵敏快速,有较好的选择性分光光度法简单快速,不需特殊仪器放射化学分析法灵敏、特异性好各种色谱法高分离效能,可纯化、定性、定量HPLC和气相色谱同时完成多种维生素自动分离检测28(二)维生素代谢异常的检测1、维生素A又称抗眼干燥症维生素,有A1(视黄醇)和A2(3-脱氢视黄醇)两种,临床上多为A1。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食品中含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维生素A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29维生素A生物学作用:促进视觉细胞感光物质的合成与再生参与糖蛋白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具有抑癌作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30(1)检测方法三氯化锑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易受β-胡萝卜素干扰,适用于样品中含维生素A高的样品。快速、方法简单、结果准确、样品用量少,最低检出量0.8ng。一般以血清视黄醇来代表维生素A的水平,HPLC法是目前测定视黄醇的推荐方法。31(2)参考区间20ug/L为缺乏,20~30ug/L为可疑缺乏(3)临床意义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干眼症、角膜软化病等维生素A过量:急性、慢性及致畸毒性322、维生素D见十五章内容3、维生素E维生素E是指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在胆汁酸存在下,维生素E被小肠吸收,多数通过淋巴进入血液,并与CM和VLDL结合。维生素E存在于多种组织,以脂肪组织最多,其中植物种子油中含量最为丰富。33维生素E生物学作用:抗氧化作用,预防衰老促进血红素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生殖功能有关34(1)检测方法荧光法和HPLC法(2)参考区间26.30±5.15umol/L(3)临床意义维生素E缺乏:溶血性贫血维生素E过量:抑制生长,干扰血液凝固出现骨骼萎缩、凝血时间延长等表现354、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来源于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中,在小肠被吸收,从尿中排出。在体内以垂体、肾上腺等组织中和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中浓度最高,其次肝、肾、心肌、胰等组织含量也高。36维生素C生物学作用:促进铁的吸收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是7-α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37(1)检测方法直接碘量法还可用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和HPLC法(2)参考区间28.4~79.5umol/L(5~14mg/L)11.4umol/L(2mg/L)可出现症状尿液中20mg可诊断为维生素缺乏38(3)临床意义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维生素C过量:恶心、腹泻、铁的吸收过度、胆固醇升高、肾结石、膀胱结石等395、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肝脏中维生素B12含量丰富,在回肠吸收。因结合的基团不同,可形成多种存在形式,如羟钴胺素、氰钴胺素、甲钴胺素、5’-脱氧腺苷钴胺素,后两者是维生素B12的活化型,也是血液中存在的主要形式。40(1)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2)参考区间148~660pmol/L(3)临床意义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贫血、出血时间延长、精神抑郁、厌食等维生素B12过量:哮喘、湿疹等过敏反应,神经兴奋、心悸等。导致叶酸缺乏416、叶酸叶酸又称维生素M,亦称蝶酰谷氨酸,体内活性形式为四氢叶酸(FH4)。动植物食物中都含有叶酸,肝与肾中含量丰富,在小肠吸收,排泄主要通过胆汁和尿排出。42(1)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2)参考区间男性:8.61~23.8pmol/L女性:7.93~20.4pmol/L(3)临床意义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过量:损害神经系统维生素的种类测定方法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分光光度法荧光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维生素D竞争性蛋白结合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维生素E荧光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维生素K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硫色素法维生素B2荧光测定法维生素PP分光光度法维生素B6酶法微生物学定量法维生素M放射免疫法维生素B12微生物学定量法放射免疫法维生素C分光光度法维生素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