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观测点分析一、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适应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优化组合,强调宽基础,重实践的专业特色,构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学科内涵持续深化和外延不断拓展的发展态势,不断跟踪计算机学科发展前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的办学思路主要有三点:1、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其教育过程是阶段性与联系性的统一,其教育目标是未来计算机系统知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2、以系统的观念审视和优化已有教学体系,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强化计算机系统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完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其他多远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教学效率,建立与此配套的教案、教材和师资组织构架。3、树立开放的教育模式,谋求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途径,使学生具有宽阔的视野,灵活的实践能力、组织以及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进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2、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3、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建设教育强省、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4、根据学院办学宗旨,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现有的办学条件和专业设置,确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要求2坚持“加强基础,重视应用,着眼能力,注重发展”的原则,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在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基本合理的条件下,先后结合教学和专业建设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完善,使培养方案更加规范、科学。前4学期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5、6、7学期安排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第8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管理,抓落实,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的地位、要求、内容、范围等,组织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科学制定了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课程教学大纲。四、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1.课程开出情况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18门,《管理学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专业基础课11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含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26门。理论课总学时2168学时,占总学时的68.37%;实践性教学环节(含集中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课内试验、上机、课外实践)总学时为1003学时,占总学时的31.63%。课程开出率1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开公共必修课19门,总计9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66学时,上机36学时;专业基础课11门,总计589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77学时,实验65学时、上机36学时;专业必修课11门,总计704学时,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学时比例协调。课程开出率100%。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18门,《平面设计》、《动画概论》等专业基础课11门,《计算机组成原理》、《动画设计原理》等专业课(含专业限选课)19门。理论课总学时2534学时,占总学时的77.7%;实践性教学环节(含集中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课内试验、上机、课外实践)总学时为729学时,占总学时的22.3%。课程开出率100%。2.教师队伍我系针对各专业明确专业负责人,不断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了在专业、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有专任专业教师16人,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在专业教师中,有专业主干课程教师8人,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重点大学,长期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气工程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见表2)。3在16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45岁以上教师3人,35~45岁教师5人,35岁以下教师8人;35岁以下具有主讲资格的专任教师6人中,全部是硕士学位,占100%。在专任教师中,教授比例6.25%副教授比例25%;35岁以下专任教师研究生比例1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专任专业教师23人,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在专业教师中,有专业主干课程教师10人,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重点大学,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23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3人;45岁以上教师4人,35~45岁教师4人,35岁以下教师15人;35岁以下具有主讲资格的专任教师15人中,全部是硕士学位,占100%。该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在专任教师中,教授比例4.3%,副教授比例30.4%;35岁以下专任教师研究生比例100%。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共有专任专业教师23人,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在专业教师中,有专业主干课程教师10人,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重点大学,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23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3人;45岁以上教师4人,35~45岁教师4人,35岁以下教师15人;35岁以下具有主讲资格的专任教师15人中,全部是硕士学位,占100%。该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在专任教师中,教授比例4.3%,副教授比例30.4%;35岁以下专任教师研究生比例100%。3.实验室建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实验中心下设软件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系统结构实验室、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共有仪设备2148台套,实验室总面积4800平方米,设备总值1024.54万元。中心队伍共拥有专职人员13人和兼职人员15人,其中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11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12人。实验室建设规划良好,专业实验设备完善先进,利用共享率较高,在计算机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能较好的发挥作用,并且仍然在不断发展建设过程中。4.图书资料建设院图书馆藏有计算机类专业书籍8万册,专业期刊200余种。同时,学院专门拨出专项经费,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资料室,拥有专业杂志、学术期刊66种,专业图书3000余册,现有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齐全,基本满足本专业需要。实习基地建设。45.实习基地建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北京博创、上海大数、中部软件园IT人才培养基地、达内科技(中国)上海分公司等省内外IT研发、培训单位广泛联合,共同创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密切合作开展岗位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创设有足以保证教学质量的良好的实习基地,与平煤神马集团、平高电气集团、姚孟电力集团等单位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开展教学、科研、学生实习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大大缩短了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完善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内容和地区布局。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为我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习条件,能够保证学生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并助于开发研究的课题都能够及时地和社会接轨。本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稳定,必要设施充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6.教学经费在办学方面学院近几年来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了实践教学、图书资料、师资培训、实验设备购置、专业机房建设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方面的需要,如实验中心在2010年就新增实验设备价值100余万元。7.课程建设对主要课程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修订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并要求专业教研室建成1—2门课程为校级以上精品课程。近年来,为了适应学校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我们进行了几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教学课5类。在对就业市场进行调研论证后调整专业课程构建模块,以利学生多方向发展。注重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对教学诸环节进行优化,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轴并重,注重理论训练和实际技能训练的统一。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性地更新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形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习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其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此外,加强教师对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邀请校内计算机专家专门为教师开办多媒体课件培5训班,大力提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频率和效果。100%的教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8.教材建设与选用教材是体现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高校教材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促进推广运用。在教材选用方面,积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优秀教材,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教材编写与选用是教材建设相依相存的两个方面,应予并重,不可偏废。在进一步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工作的同时,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统编教材,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不断提升教材建设的水平层次和竞争力。9.教学研究与改革1)、鼓励创新。长期以来,系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上大胆改革,探索具有自身特色,适于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研室活动的时间,采用座谈、讨论的方式,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主干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使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构成更加合理。2)、注重实践。鼓励教师深入实践第一线,坚持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研究成果要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习,既有能满足实习要求的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便于组织学生集中实习。同时,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实习地点,进行分散实习。3)、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选派教学能力强、职称高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主讲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教研室每周二下午进行教研室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采取老师互相听课的方式相互学习;积极参加学院每年举行的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组织对获奖教师进行观摩教学,达到了全体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不断提高授课水平;每年定期组织团队全体人员参加学习活动,讨论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探讨和解决教学中存6在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及师资队伍建设。4)、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