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一)荷塘月色通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导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通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建议一采用诵读法、鉴赏法《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可以运用诵读法、鉴赏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建议:1.教授本文应首先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来把握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在诵读和鉴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向往自由而美好的生活。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段或几个重点句子评点、鉴赏(主要从用语的准确和修辞这些方面),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引导,教给学生鉴赏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2.可以首先让学生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借景抒情的一些名句、名诗和名篇等,让学生谈谈作者借这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如李白的《静夜思》思乡之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陋室铭》淡泊名利等),进而谈及朱自清借荷塘月色来抒发了自己的怎样的情感,引入本课的教学。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让他们去感受、欣赏作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去体会作者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然后再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赏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最后通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示例:一、导入一位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诗人、作家都喜欢借自然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古今中外的借景抒情的名句、名篇吗?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的自然风景?借此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1948年,朱自清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三、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四、课文赏析(一)请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二)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然后分组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课文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线索。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理由(想起荷塘)。(点明题旨)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夜游荷塘及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及荷塘归来。(偏重抒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诵读、鉴赏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4.齐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品味其写景特点。(四)诵读鉴赏第5自然段(仿照第4自然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4.齐声朗读第5自然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五)诵读、鉴赏第6自然段1.齐声朗读。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自然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4.师生共同小结。5.齐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其特点。(六)熟读,品味4—6自然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七)再次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讨论回答:1.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2.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3.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五、总结全文六、拓展延伸1.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谈谈与《荷塘月色》的异同点。2.请以一植物、景物等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突出某一特点,写200-300字的片段文字。必须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建议二情景教学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却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建议:1.创设情境建议可以从本文优雅、朦胧、幽静的荷塘月色入手。老师上课前制作一个配乐的荷塘、月色美景的flash,用美妙轻缓而低沉的音乐和朦胧的荷塘月色将学生带入作者的世界之中。也可以从散文的时代背景入手,给学生播放一段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的历史短片。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入情,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2.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在设立的情景之中引导学生去欣赏作者笔下美丽的荷塘月色、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而且还要在赏析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示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让我们回顾历史,再次去了解一下我国1927年的那段历史。同学们看了这段短片,知道那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知识分子,你会怎么做?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我国伟大的散文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当时的心境。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1948年,朱自清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三、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四、课文赏析(一)听课文配乐朗读找出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二)学生轮读思考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重点字句。(三)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是如此的心情?(四)朗读课文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