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学习目标】1.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措施。3.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4.美国“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学习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学习难点】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学习方法】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法【基础知识梳理1】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区: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中国的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⑵以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2、衰落的主要原因:3、综合整治措施:【活动探究】根据课本图4.14辽中南工业区和相关基础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读“辽中南地区图”后,思考回答: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2.比较它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异同。3.讨论辽中南工业区应如何综合整治。【基础知识梳理2】三、新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和,德国,以及美国等。四、意大利新工业区1.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20世纪70年代和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④⑤2.发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主要工业部门生产过程资本集中程度工业分布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的协作关系和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提高,降低,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2)产品:;(3)增长和更新;(4)产品面向2.崛起原因(1)(2)。这里属于气候,温暖湿润。(3)高等院校。大学(4)。主要是国内条件(5):特殊的条件!(6)【活动探究】根据课本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文中指出了温州乡镇企业发展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要促进温州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请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3.“硅谷”崛起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可借鉴哪些经验?【学习检测】1.下列工业区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是()A.德国鲁尔区B.美国“硅谷”C.意大利东北部工业区D.中国深圳经济特区2.下列不属于鲁尔区优势条件的是()A.丰富的煤炭资源B.充沛的水源C.便捷的交通D.环境优美3.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建立在()基础上A.丰富的劳动力资源B.优越的地理位置C.丰富的煤铁资源D.寒冷的气候资源4.由于鲁尔区铁矿要大量进口,所以把一些炼铁高炉建在下列哪个国家海边()A.比利时B.瑞士C.荷兰D.法国5.下列关于鲁尔区水陆交通运输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B.伏尔加河、多瑙河流经本区C.只有天然河流D.莱茵河自北向南注入黑海6.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技术革命的冲击B.煤炭资源的枯竭C.钢铁市场的萎缩D.法国洛林铁矿已采空7.不属于意大利新兴工业特点的是()A.以轻工业为主B.以大型工业为主C.生产过程分散D.资本集中程度低8.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工业部门是()A.半导体工业B.飞机制造工业C。轻纺工业D.食品工业9.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企业离开“硅谷”,把新工厂建在东南亚等地,原因是“硅谷”()A.技术力量日益下降B.环境污染日益严重C.土地被占用殆尽D.交通落后10.在美国“硅谷”崛起的早期起关键作用的是()A.哈佛大学B.加州大学C.斯坦福大学D.哥伦比亚大学11.美国“硅谷”所属的工业区位类型是()A.市场指向型工业B.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C.技术指向型工业D.原料指向型工业1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是()A.以大中企业为主B.资本集中程度低C.多分布在大中城市D.属于高技术工业区读工业部门产品成本比例示意图4-3-1,完成13~15题。13.发展甲类工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是()A.中国北京中关村B.中国的西宁C.美国的华盛顿D.澳大利亚的珀斯14.下列工厂布局与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合的是()A.在珠江三角洲建棉纺织厂B.在上海建钢铁厂C.在北京建石油化工厂D.在大连建水产品加工厂15.目前,丙类工业分布的趋势是()A.由乡村向城市转移B.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C.由我国内地向沿海地区转移D.由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