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节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的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或低毒的原材料;•设计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三、粉尘控制的工程技术措施•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来源:(1)固体物料由于机械粉碎和研磨等加工过程;(2)粉状物料的运输、筛分、混合和包装过程;(3)物质的燃烧;物质被加热氧化或形成蒸汽在空气中凝结而形成微粒(二)分类•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铁等及其化台物;还有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2、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人造纤维等。3、混合性粉尘:一般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存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二、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危害•(一)粉尘的化学成分•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按其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主要是致纤维化作用。•(二)分散度•直径小于5μm的粉尘对机体危害大,易于达到呼吸器官的深部。•(三)溶解度与密度•主要呈化学毒副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性加强;主要呈机械刺激的粉尘,随溶解度增加其危害性减弱。•(四)形状与硬度•(五)荷电性•(六)爆炸性三、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一)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二)湿式作业•湿式作业防尘特点: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三)密闭.通风.除尘•除尘系统: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和风机。•(四)个体防护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一、毒物来源与存在形态•(一)来源:工艺中的原料、辅助材料、气体、蒸汽、烟雾、溶剂、废气、废渣、废液•(二)形态•1、气体,如一氧化碳•2、蒸气•3、雾•4、烟:0.1微米•5、粉尘:1~10微米•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产生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四、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原料替代高毒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方法。(一)密闭、排风排毒;(二)局部排气罩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技术准则。1、密闭罩2、开口罩3、通风橱(三)排出气体的净化1、洗涤法(吸收法)适用于SO2,Cl2,及有机蒸气。如冶金行业焦炉煤气净化,苯等有机蒸气净化及电厂烟气脱硫2、吸附法适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净化,如苯、醇等有机蒸气的净化回收。5、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分为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直接燃烧:炼油厂尾气净化间接燃烧:苯、醇等有机蒸气净化•三、密闭作业空间管理•无需准入密闭空间:定时监测好人持续通风,能保证密闭空间内安全作业。•准入密闭空间作业注意事项:•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被批准进入作业人员和外部监护人员及其职责。•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识•提供安全作业培训•提供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的控制技术•物理性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等。•一、噪声•二、振动•三、辐射•四、异常气象条件•一、噪声•(一)噪声分类•按噪声产生机理不同,划分为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噪声。•1、空气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变化引起的气流扰动以及气流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噪声。如风机、空压机、汽轮机等发出的噪声。•2、机械噪声:机械撞击、摩擦或不平衡力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如车床、电锯等发出的噪声。•3、电磁噪声: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导致的噪声。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发出的噪声。•噪声危害造成职业性耳聋、影响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二)噪声控制措施•消除或降低噪声源、振动源•阻断噪声或振动传播途径,吸声、隔声、消声、隔振、阻尼•加强个体防护和健康监护二、振动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性作业:锤打工具(空气锤、铆订机);手持转动工具(电钻、风钻)固定轮转工具(砂轮锯、电锯)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驾驶员)(二)控制措施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改进设计等振动传播途径:隔振、阻尼、防振沟;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劳动组织: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改善环境,加强保暖。三、辐射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种类非电离辐射种类:射频、紫外线、红外线、激光(1)射频辐射按频率可分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其危害主要体现在热效应,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2)红外线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辐射红外线。接触红外线岗位包括:炼钢、锻钢工等。其危害影响皮肤和眼睛。•(3)紫外线•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4)激光•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激光对皮肤损伤的程度取决于激光强度、频率、肤色深浅、组织水分和角质层厚度等。•⑤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高频电磁场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等。•微波辐射的防护直接减少源的辐射、屏蔽辐射源、个人防护及安全规则。•红外辐射线的防护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减少红外线暴露和降低炼钢工人等的热负荷,生产操作中应戴有效过滤红外线的防护镜.•紫外辐射的防护屏蔽和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必须配戴专用的防护用品.(二)、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能使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能量比非电离辐射高,包括α、β、γ、X射线和中子等。外照射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内照射防护:除污保洁、个体防护、围封隔离四、异常气象条件(一)种类1、高温作业2、低温作业:寒冷地区或极地野外作业、冷库或地窖作业3、高压作业: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4、低压作业:高空、高原环境下运输、勘探、筑路、采矿等作业(二)异常气象条件防护措施:1、高温作业防护通过自动化使工人远离热源;采用开放、半开放作业;利用自然通风,尽量在夏季主导下风侧对热源隔离2、隔热3、通风降温4、保健措施供给含盐的饮料,补充营养5、个体防护•3、高气压作业包括潜水或潜函作业•4、低气压作业:高空、高海拔地区作业第四节有关的规范与标准•一、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二、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三、高温作业分级一、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一)使用范围•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职业卫生管理的依据。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的危害性粉尘。•(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方法•根据生产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L/日/人)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标准将具有人体致癌性的石棉尘,列入游离二氧化硅大于70%一类。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二、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h84211/21/4企业允许噪声A声级/dB90939699102105A声级最高不得超过115dB三、高温作业分级•(一)基本定义•1、高温作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作场所,均可定义为高温作业:•(1)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的车间;•(2)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3)在作业过程中,其作业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2、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是根据通风温煜度计、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按公式计算得出。•3、WBGT指敷•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个参数。•4、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是指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8h),实际在热环境中操作、停留、短休的累计时间。•5、定向辐射热•指生产性热源向工作地点的某一方向辐射的热量。(三)高温作业分组•1、高温作业分级指标•是按工作场所测定的湿球黑球温度(℃)亦称WBGT指数和高温作业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强度越大。•辐射热较强的作业地点,还需需要测定热强度。依据工作地点定向辐射修正系数进行修正,辐射热强度平均值大于或等于2kw/m2的高温,在上表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级别,但最高不能超过Ⅳ级。•高温作业分级依据•(1)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最热季节测量值为分级依据.•(2)季节性或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季节内最热月测量值为分级依据。•(3)从事室外作业的工种,应以夏季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的测量值为分级依据。高温作业分级(GB4200-97)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WBGT(湿球黑球温度)指数/℃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120ⅠⅠⅠⅠⅡⅡⅡⅢⅢⅢ121~240ⅠⅠⅡⅡⅢⅢⅣⅣ--241~360ⅡⅡⅢⅢⅣⅣ----≥360ⅢⅢⅣ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