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人类愚蠢引发的战争孙兴杰6月28日11:42分享【一战,其实是一场失控的危机管理】100年前的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响起了枪声,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死于一场暗杀。用现在的语言说,这也算是一场恐怖主义袭击。在此后一个月之中,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等欧洲大国相继被卷入其中,一场恐怖主义袭击引起了欧洲大战。而“萨拉热窝的枪声”就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巴尔干也从此背上了“火药桶”名号。这是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的“程式化”认识,只有深入到历史细节之后,你才会发现,这是一场愚蠢的战争,几乎所有的人都带着悲情被卷入战争之中。这场战争,不仅是人类智慧的失败,也是危机管理的失败。斐迪南大公死后一个月,欧洲的战争机器开始启动,这一个月之间,相互欺骗、决策失误、不负责任的乐观、无奈的悲情,将欧洲大陆推到了战争的“熔炉”之中,欧洲文明的灯火即将熄灭。萨拉热窝的枪声、斐迪南大公之死已经不再是欧洲总统、王公们决策的出发点,因此,将萨拉热窝的枪声视为一战的起源,只是给那些愚蠢、懦弱、无知的外交决策者开脱责任的借口而已。(图注: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亚在遇刺前一个小时,接受萨拉热窝市政要慰问)【该死的6·28】在书写一战历史时,人们都会将源头追溯到6月28日,时间因为事件而具有了历史意义。6月28日,对于一战而言,就是一个罪恶的开始。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说:历史学家为了自己的体系而试图操纵手头事实的风险,使历史的意识形态远比“历史真相”更具有影响力。因为斐迪南大公死于6月28日,而他的死引起的危机并没有在外交场中被化解,而是变成了战场的厮杀,此前欧洲的危机已经接二连三,比如摩洛哥危机、波黑危机,甚至1914年德国向土耳其派遣军官团的危机,都不亚于斐迪南大公之死,为什么这些危机没有变成战争线索呢?或者说,为什么是斐迪南大公之死?历史并不存在必然性,事在人为。当危机趋于失控的时候,欧洲大国的领袖们或者在乡间修养,或者在海上巡航,没有人踩一下战争的制动闸,而是在相互恐吓中不断踩踏油门,直到危机无可挽回地变成了战争。至于斐迪南大公,也未必一定会死于6月28日。斐迪南大公的自负与安保措施的疏漏让这次暗杀行动由计划变成了现实。首先,斐迪南大公去波黑“视察”本来就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事情,但是大公出行的路线早已被透露出去,安保疏漏给刺客创造了条件。其次,6月28日上午已经出现了暗杀行动,刺客向车队投掷手榴弹,已经造成随行人员受伤,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公还是坚持将访问行程完成。虽然换了路线,但是司机失误了,忘记了新路线,结果大公的司机踩了刹车,挂上了倒档,大公的车在距离刺客普林西普2.5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如此近的距离,即便是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人都可以开枪将目标射杀,何况普林西普这样狂热的斯拉夫主义者呢?大公夫妇在1914年的6月28日11时30分死去了,留下的一场关于荣誉与复仇的危机。6月28日就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其实,这一天对斯拉夫人以及大公夫妇来,还有着更特别的含义。1389年的这一天,塞尔维亚的奥比利奇在战场上刺杀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这是斯拉夫人对突厥人的胜利,也是后来巴尔干斯拉夫民族主义的精神资源,因此每年这个时候,塞尔维亚人都要庆祝,这一天也被称为“圣维特日”。几百年来,巴尔干半岛夹在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而6月28日这一天居然是两个帝国皇帝(皇储)被刺杀的纪念日。历史的巧合让这一天有了更多的含义。皇储夫妇遇刺,奥匈帝国是不是应该处于愤怒与悲痛之中呢?事实并非如此,维也纳人并不喜欢这个未来的皇帝,市民们似乎很享受那种震惊之后的瘙痒感觉。对于大公夫妇而言,6月28日,不仅是他们的祭日,还是他们孩子被剥夺继承权的日子。斐迪南大公也是为了爱情而献身的人,他的妻子索菲亚的血统并不高贵,与神圣高贵的哈布斯堡家族无法匹配,但是斐迪南偏要娶索菲亚,得到的惩罚就是索菲亚根本没有资格与丈夫一起出席公开活动,即便皇室的宴会中,她在诸位女宾中也只能排在最后一位,远远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另外,他们的子女被剥夺了继承皇位的权利,凡此种种都使得斐迪南夫妇在维也纳感到憋屈,而去萨拉热窝的访问是夫妻为数不多的“集体活动”,结果却是双双命丧黄泉。斐迪南大公在维也纳没有什么朋友,也没能进入皇家的墓地,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葬礼几乎没有外国元首参加,包括他“最好的朋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理由之一是:德皇不相信维也纳是安全的。这个理由,对于奥匈帝国来说不啻于巨大的嘲讽。如此简陋的葬礼,说明奥匈帝国对大公之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危机而已,没过几天,英国的报纸就把巴尔干的事情放在了第七版,已经从公众的视线中被挪开了。对于奥匈帝国而言,大公之死是耻辱,也是报复塞尔维亚的机会,但是,奥匈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既不是欧洲的军事政治中心,也不是外交的中心。1848年之前,凭借梅特涅的外交艺术,维也纳是神圣的君主同盟的中心,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维也纳加入英法阵营,失掉了俄国的友谊,也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1867年帝国改名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了与奥地利匹敌的政治地位,南部的斯拉夫人要求建立三元帝国,以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这个有15个民族的帝国,已经处于崩解的状态之中,而已经83岁的老皇帝约瑟夫一世若去世,这个帝国还能维持多久都是个问题。斐迪南大公之死,显示出奥匈帝国南部的斯拉夫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威胁到帝国统治,尤其是1912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地区的“小霸”,让奥匈帝国如坐针毡,如何与一个新崛起的小霸权国相处,对高贵的哈布斯堡帝国来说是个挑战。6·28是个机遇,更是棘手的问题,如何反应考验着维也纳的政治智慧。【蝉、螳螂和黄雀】从6·28的枪声到8月欧洲的炮火,仅仅一个月,欧洲就变成了战场,而在这一月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每个国家都采取了看似合理的政策,却造成了整个欧洲的灾难。转换一下场景,蝉、螳螂和黄雀的角色不断地转换,直到英国宣布参加战争,萨拉热窝的枪声才变成了欧洲大战。先看看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吧,塞尔维亚就是奥匈帝国的猎物,1908年波黑危机之后,奥匈帝国将波黑吞并,巴尔干地区就成为奥匈帝国唯一可以扩张的方向。越是向南扩张,越要遭到南斯拉夫人的抵抗,而俄罗斯一直鼓动和支持巴尔干半岛的泛斯拉夫主义,两次巴尔干战争,俄国之所以没有介入是因为它的“小弟”塞尔维亚没有吃亏。吞掉波黑之后,奥匈帝国不得不面对如何消化斯拉夫人的问题,三元帝国意味着奥地利、匈牙利要与斯拉夫人分享权力,即便维也纳同意这一方案,匈牙利首相蒂萨也会坚决反对。他提出的方案是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拉入三国同盟,建立一个等地区性的安全秩序,将斯拉夫人包括其中。而奥匈帝国军队总参谋长康拉德连二元帝国的方案都不同意,不愿意与匈牙利分享权力。奥匈帝国此时已经陷入瘫痪之中,维也纳、布达佩斯以及奥匈帝国军队各有诉求。如何应对6·28危机,维也纳的共识是必须惩罚塞尔维亚,但是以外交还是军事手段,还没有定论。皇帝并不是好战派,首相蒂萨也主张外交途径解决,而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也曾是鸽派,但他是斐迪南大公的好朋友,所以转成了强硬派。但无论鸽派还是鹰派,都都需要得到德国的支持,才能对塞尔维亚采取措施。因为维也纳不得不顾及俄罗斯的态度,要捕塞国这只蝉,就必须要防范俄罗斯这只黄雀。只有德国才能制服俄国,所以,奥匈帝国决策的中心已经不在维也纳了,而是在柏林。威廉二世并没有克服自己鲁莽的缺点,他给了奥地利人口头支票。虽然他不断重申,他需要跟帝国首相贝特曼商量之后才能决策,但是,他却表达了自己在巴尔干问题上的意见,也就是针对塞尔维亚的行动不能拖延,俄国肯定是充满敌意的,但如果奥俄开战,那德国肯定忠实地站在盟友一边。而德国的“鸽派”代表贝特曼也出人意料地跟奥地利人说,立即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最为有利,晚了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威廉二世不知道,当他召集德国高官开会的时候,维也纳的宫廷里正进行一场辩论,帝国军队总参谋长康拉德正在说服皇帝对塞国开战。康拉德问,若能得到德国的支持,是不是可以对塞国开战,年迈的皇帝给出了肯定的回答。7月6日下午,康拉德到外交部通报了与皇帝的会谈结果,而外交大臣则告知康拉德,德国已经表示站在奥国一方。殊不知,这种不负责任的表态其实将德国的外交主动权绑定在了奥匈帝国手中,小国可以绑架大国,7月7日,维也纳内阁的会议其实已经拔掉了战争的引信,在匈牙利首相蒂萨的主导下,先向维也纳发去外交照会,若是被拒绝就给最后通牒,然后,开战!威廉二世给了奥匈帝国口头承诺之后,便到波罗的海巡航了,等他回来的时候,欧洲已经被架到火上。威廉二世给奥匈帝国开出的支票既没有有效期限制,也没有兑现条件,任由维也纳的大臣和将军们“折腾”。这就好比,威廉二世送给维也纳一条皮鞭,最后还是套在了德国的脖子上。就像蒂萨所说的,要让德国深深地介入巴尔干事务,将巴尔干变成奥匈帝国和德国共同的事业。可是威廉二世做出这个承诺的前提是,他认为俄国不会为巴尔干与奥匈帝国开战,因为两次巴尔干战争它都没掺和,包括波黑危机,俄国在德国的恐吓下也退了步。威廉二世没有想到的是,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也到了一个新阶段,1905年的日俄战争终结了在远东的扩张,巴尔干,不但是俄罗斯的利益焦点,也是泛斯拉夫主义情感所系。威廉二世并没有做好制服俄国这只黄雀的准备,而奥匈帝国这只螳螂却信心满满地准备捉塞国这只蝉。(图注:德皇威廉二世: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威廉二世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鼓动奥匈帝国采取侵略政策。威廉只是名义上掌管德国军队,真正握有实权的却是他手下的将军们。一战接近尾声时,他于1918年被迫退位。)康拉德和贝希托尔德成为决策的主要人物,最终决策是,向塞国提交一份最后通牒,若48小时内得不到答复就要开战。维也纳的如意算盘是,在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通牒,25日可以宣战。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呢?20日,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和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一世要举行首脑会晤,若此前就发出通牒只能让法俄领导人有充分的时间商讨对策。另外,奥匈帝国军队的17个军有7个军的士兵休“夏收假”了,到25日才能完全归队。维也纳准备在这个空档期惩罚塞国,蒂萨要求不能并吞塞国领土,而是由其他巴尔干国家瓜分塞国,这样奥匈帝国既不用将斯拉夫人并入本国领土,又可以控制巴尔干半岛。看似理性的选择,其实只是小聪明,只能引起更大的猜忌。而另一场蝉、螳螂和黄雀的游戏在俄国展开,贝希托尔德的秘密计划已经透露出去了,各国外交官之间的信息流动非常快。俄国已经知道维也纳的计划,英国也知晓但并没有放在心上。普恩加莱到了俄国的时候,塞尔维亚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焦点,俄国外交大臣萨诺佐夫也是强硬派,他当然想得到法国的支持,要攻击维也纳必须防范德国,只有得到法国的支持,俄国才有胜算。法国总统普恩加莱也是个激进派,他访俄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萨佐诺夫强硬起来。法国和俄国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英国的态度,英国和俄国签署了协议,但是双方在伊朗问题上还是龃龉不断,普恩加莱试图调和两者关系。当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发出之后,情势开始失控。因为这份最后通牒在发出之前,奥匈帝国皇帝没有看到,德国也没有看到。德国驻俄罗斯大使还试图调和俄奥矛盾,但是萨诺佐夫则说,若奥匈帝国想并吞塞国,那俄国将与奥地利开战。与此同时,俄罗斯外交部要求塞尔维亚不要接受最后通牒,同时通知法国方面俄罗斯已经进行部分军事动员。战争的机器已经启动。当俄罗斯开始启动军事动员,那德国和法国的空间也非常小了。德国总参谋长毛奇看到了一个悲惨的世界:欧洲的文明国家将在相互撕扯中成为碎片。军事动员一旦启动,就很难停止,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想停下。在英法俄三国中,俄罗斯是弱国,但却成为决策重心。在德奥同盟中,维也纳本来事事要仰柏林鼻息,但这次却成为了政策的制定者。螳螂成为调动黄雀的力量,黄雀们在无奈中走向了战争。【大人物去哪儿了?】在最后的时刻,德皇和俄皇还在电报往来,希望制止这场杀戮。而英王乔治五世也向德皇说,你我本应该不深陷其中,而是应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