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型_江南级护卫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65型江南级护卫舰研制背景1953年6月4日,中国和苏联签定了转让海军装备的"六四"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向中国有偿转让6602型木制双管鱼雷艇、6601型火炮护卫舰、6604型大型猎潜艇、6605型和6610型基地扫雷艇的建造权、图纸和建造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时,苏联还有偿转让了4艘旧驱逐舰(07型)和4艘旧潜艇。这使中国海军初步建立了一支舰种齐全的舰队,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战斗力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造这些军舰,国内的工业部门也初步掌握了建造近现代化军舰的工艺和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苏联转让的6601型(苏联50型护卫舰,西方称为"里加"级,中国转建的西方称为"成都"级)排水量1149吨,装有单管100毫米火炮2门,双联装37毫米炮4门,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一座以及反潜深水炸弹和水雷布放设备等;主机为蒸汽轮机,航速28节,装有雷达、声呐、射击指挥仪等观通导航设备,对水面目标攻击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的防空和反潜能力,与4艘07型驱逐舰一道组成了中国水面舰艇编队的主力。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物资与器材匮乏的条件下,我国船舶设计和建造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了4艘6601型护卫舰的转让建造工作,不仅使海军拥有了一型实用的主战装备,而且通过该型舰的建造获得了宝贵的造舰技术和生产管理知识,为以后自行研制护卫舰打下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国内刚刚经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也蠢蠢欲动,企图"反攻大陆";其次,我国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封锁、禁运、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等重重压力;再之,在南海地区,南越频繁挑衅,炮击我商船,掳走我渔民,强占我岛礁(当时的南海舰队实力极薄弱,最大的舰艇是一艘标准排水量不足1000吨的"南宁"号护卫舰,它原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一艘海防舰,战争中被炸沉,解放后打捞出水加以修复,其性能和战斗力可想而知)。当此"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建造一种火力强、航程远、适航性好的水面主战舰艇,担负南海疆域的巡逻任务,加强南海的海防力量实属燃眉之急。于是,一型新护卫舰的研制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研制过程1961年12月,海军及七院领导指示701所设计一型新护卫舰,要求选用现设备,采用成熟技术,在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先进,1965年建成首舰(65型舰代号由此而来)以应急需,主要用于舰艇编队的护航警戒、近海地区的巡逻警戒和渔场监护,此外还可以用于参加登陆和抗登陆作战及布水雷。1962年2月至4月,701所完成了三种设计方案。6月,海军和七院召开了65型护卫舰方案设计评审会议,确定了设计方案,正式批准了《65型舰战术技术任务书》并确定1963年第三季度开工建造。1962年10月,三机部派员赴广州造船厂,对在南方建造65型舰的方案进行调研。11月,三机部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加快65型舰的设计和试制工作,提出65型护卫舰由上海江南造船厂负责,广州造船厂子以配合。1963年,六机部成立,1964年1月,六机部下达关于生产65型舰的指示:第一批建造5艘,首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由于台湾海峡尚未通航,东海接收的军舰无法到南海服役),在北方交船,后4艘采用转让建造的办法在广州造船厂建造,在南方交船。这样也就带动了广州造船工业的发展,使此前只建造过木制鱼雷快艇、55甲炮艇的造船厂能够建造中型水面舰艇,为以后进一步建造驱逐舰打下了基础。1964年8月1日,65型首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船台上铺设龙骨,1965年12月25日下水,1966年8月1日在江南造船厂正式签字交船服役,沿用当时退役的原加拿大"堡垒"级"广州"号护卫舰的舰名及舷号(舷号209)。由于首舰"广州"号在江南造船厂建造,故西方称其为"江南"级,也有称"广州"级的。在首舰建造的同时,广州造船厂改建了船台滑道,新建了建造中型舰艇所需的车间和基础设施,并派人到上海参观学习建造过程。上海方面则将首舰建造中制定的标准和全套技术资料供予广州,使广州方面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基础。1965年8月1日,广州造船厂建造的1号舰开工,1966年6月25日下水,1966年12月2日服役,舷号214。2号舰于1965年11月1日开工,1966年12月3日下水,1967年6月12日服役,舷号231。3号舰、4号舰于1966年5月开工,因受"文革"影响,至1969年6月才服役,舷号232、233。至此,65型舰的建造工作全部完成。1980年,海军军舰重新命名并统一改用新舷号,65型舰舷号及舰名分别改为501(231)"下关"号、502(232)"南充"号、503(233)"开源"号、504(214)"东川"号和529(209)"海口"号,均隶属于南海舰队,其中529舰先在东海舰队服役,1981年编入南海舰队。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自身寿命的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65型护卫舰相继退出现役,最后一艘65型舰于1994年退役。502"南充"号舰被青岛海军博物馆收藏,成为一个时代终结的见证者。性能特点65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115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舰长9米,宽10.2米,型深6.8米,标准排水量时吃水2.9米,相邻两舱进水不沉;主机为2台9EDZ43/67柴油机,总功率6600马力,双轴推进,设计航速20.5节,续航力2700海里/16节,自持力10天;装有3门100毫米舰炮,4座61式37毫米炮,2座双联14.5毫米机枪,2座65式反潜火箭发射器,4座64式深水炸弹发射炮,2座深水炸弹投掷架;人员编制148人,其中军官12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建造一型护卫舰并不容易。首先是造舰的钢材。65型舰的舰体主材选用上海钢厂新试制成功的弯屈强度343兆帕的901锰钢,但没有经过使用,各种规格的钢板、型材还有待钢厂试生产,焊接工艺还待摸索。施工中,技术人员解决了底部分肋板与纵桁相交的十字接缝处冷裂缝问题,初步掌握了新钢种的性能和特点,采用了新工艺措施并取得成功。65型护卫舰为薄板结构,焊接变形很大,由于施工中全面采用分段反变形、总段反变形、大合拢反变形等措施,使船体线型光顺性和主要尺度的公差达到高标准的要求,船体总长度误差仅为1.5毫米。动力装置的选择颇费周折,装备6601型舰的蒸汽动力装置一下子拿不出来。根据"六四"协定引进的舰用中、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使用寿命短,成本高,而且不适应中国南部海区空气潮湿、高盐分的情况,况且这种主机工艺太复杂,依照当时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材料不是马上能研制成功的,故只能使用现有成熟的主机。方案一选用37D柴油机,这是转让制造的苏联611型/W级潜艇的主机,但不能倒车,增加倒车功能的37DR型柴油机研制进度又无法保证,使得设计人员开始探讨使用民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上舰的可能性。方案二选用了9缸的43/67型民用柴油机。1958年,上海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上海交大、第四船舶产品设计室联合设计组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EDU43/8I型扫气式废气涡轮增压低速大功率柴油机(1470千瓦),用于沿海货轮"和平60"号后又研制出6EDZ43/67型(2200马力),用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专用的长江高级客轮"昆仑"号。这些柴油机还算是较适用,而且建造65型护卫舰时,该机技术上已经成熟,自然被选为65型护卫舰的主机,但功率要增大到3300马力。最后定型的9EDZ43/67型柴油机全功率3300马力,储备功率6%,两台主机的总功率也仅6600马力(而当时国外同类型护卫舰动力装置的总功率一般在16000-20000马力之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还认为65型舰采用了蒸汽动力装置,总功率25000马力,航速27节。因为他们认为65型舰是仿6601型改进设计的,沿用6601型的动力装置顺理成章,想不到当时中国的困难超乎人们意料。由于9EDZ43/67型主机每台重量达75吨且外型体积大,特别是机身高度高,因而占去了相当大的舰上空间。为此,设计师们设计了长首楼型以容纳高大的主机,这种舰型能使干舷增高,舰体的耐波性、大倾角稳性、不沉性和强度储备都超过平甲板型;又因干舷较高,适航性好,当舰体横摇到大角度时能产生较大的恢复力矩,因而具备了抗大风浪的能力。1968年9月8日,232舰执行任务时遭遇12级强台风,舰体一下被抬上十几米的波峰,一下又被摔入波谷,舰体最大横摇角达63度,舱内都能听到舰体发出"吱吱"的响声,但该舰同台风搏斗了48小时,两进台风中心,最终战胜了狂风恶浪,自身安然无恙,充分说明了该型舰的设计和建造是可靠的。在总体设计上,设计师们精心设计了舰体线型,通过反复模型试验,获得了极佳的快速性能和优异的抗风浪能力,虽然设计航速为20.5节,试航时实际达到21.5节,部队使用中还曾经达到23节。国外同类舰的主机功率一般比65型舰大10000多马力,而航速也仅在26节左右。65型舰主机功率虽不尽如人意,最高航速上不去,但低速柴油机的稳定性使得军舰的最大巡航速度与最大航速相差无几,而且皮实耐用,可以在全功率下长时间运转,可以持续以20节速度航行。相反,有的护卫舰虽然号称最大航速可达26节至28节,但其高航速不能长时间维持,往往到18节以上就要限制使用时间。因此,在持续的海上交战中,65型舰未必吃亏。65型舰在武备配置上经过多种方案对比,优选出一个火力最强的方案:即利用甲板和上层建筑层次上的错落,布置了3座单管100毫米主炮和4座双联装37毫米副炮。4座副炮呈菱形布置,这样在任一方向上都可有3座副炮集火射击,使对空和对海火力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在当时的国外同类型舰上还找不到如此强的火力配置。虽然这些火炮未能配备射击指挥仪而显得先天不足,但对付南越舰艇还是绰绰有余的。当时100毫米舰炮中国还不能自行生产,只好用从岸防阵地拆卸的苏联V-34型56倍径100毫米岸防炮来替代。该炮射程(对海/对空)22.5/14千米,弹丸重15.8千克,初速895米/秒,射速12发/分。副炮为4门仿苏联B-11型63倍径双联装37毫米炮,这是中国海军的标准装备,既作小艇主炮,也作大舰副炮,射程(对海/对空)8/6千米,弹丸重0.7千克,初速880米/秒,射速2160发/分。经过努力,这些火炮都配上了电动扬弹机,使供弹快速、省力,有利战斗力的发挥。65型舰后部两舷处各装一挺75倍径的双联装14.5毫米舰用机枪,射程(对海/对空)2/1.2千米,弹丸重0.06千克,初速1000米/秒,射速2150发/分。舰上装有两座65式(仿苏联RBU一1200型)五联装250毫米火箭深弹炮,配62式反潜火箭弹,射程400一1450米,弹重70千克,装药32千克,最大下潜速度6.85米/秒,对潜作战深度0-300米,作用半径5米,射速1发/分。但该炮没有配备深弹指挥仪,只能依靠射表实现五指挥仪条件下的攻潜,另外虽然其高低角可调,但不能旋回,对潜攻击时需要舰艇机动,而且人工装填也颇费时间,不利于二次攻潜。舰尾有4门64式(仿苏联BMB一2型)432毫米深弹发射炮和深弹投掷架,64式深弹发射炮呈舷侧对称布置,固定为45度仰角,不能旋回,舷侧攻击距离有40、80和120米三种,使用的62式深弹(仿苏联朋一1型和62式反潜火箭弹不同)重165千克,装药当量达到135千克TNT,对潜作战深度10-330米,炮上备10枚。65型舰的电子设备乏善可陈,可谓非常简陋。当时装备的警戒雷达只有引进的6602型鱼雷艇上配备的"皮头"雷达,作用距离20千米,功率小,性能差,外面罩有一个形如铅笔橡皮头的圆外罩,装在护卫舰的主桅上。声呐是引进的6604型猎潜舰配备的"塔米尔"小型舰壳声呐,平均探测距离0.8-1.3千米,最大跟踪距离2.5-3.3千米。在电气系统方面,65型舰首次成功地采用了380伏交流电制。由于交流电使电压变换方便,电机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经济可靠,维护简单,而且当舰艇停靠码头时可方便地直接使用岸电,所以交流电制的先进性是毋容置疑的。该舰装备5套D6S-MS-117-4型柴油交流发电机组,380伏,50赫,电站功率100千瓦,为国产舰船电源交流化开了一个成功的先例。65型舰还是我国第一型安装空调的护卫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