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2【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绪论【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有规律,有固定循行路线;•络脉——经脉的分支,循行部位较浅,网络全身,广泛的联络交会,无固定循行路线。【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经脉络脉含义路径经络系统的主干网络经脉的细小分支循行部位人体深部人体浅表循行路径固定,多为纵行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络脉络脉络脉络脉【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2.调节体内各部分•3.运行气血津液,营养脏腑组织【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络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孙络浮络连属部分(一)十二经脉1、命名————根据手足,阴阳,脏腑①上为手,下为足:②内为阴,外为阳:③脏为阴,腑为阳:【经脉】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六阴六阳2、十二经脉具体名称3、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线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线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线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线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阴、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阳、太阳”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表里关系: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表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里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头(面)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胸腹手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足5、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6、十二经脉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食指末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小指端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大趾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大趾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小趾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鼻翼旁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心中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胸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肺中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7、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循行:中焦受气取汁,上注于肺,自手太阴肺开始,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入手太阴肺经,首尾、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别连属部分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二)连属部分——即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上,各有一分支,深入体腔,连络脏腑,在颈部回出,与相表里的阳经汇合。(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作用:1、加强经络与脏腑的联系;2、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3、加强阴经治疗头面五官的范围。1、十二经别(离、入、出、合)——即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护人体正常运动功能。2、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3、十二皮部作用:1、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故可保卫机体,抗御外邪;2、与经络气血相通,故可反映病症。(三)奇经八脉1、含义——别道奇行的经脉。“奇”——奇特、奇异。所谓奇经,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2、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生理特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分布区域遍布全身上肢无奇经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规律与正经比,较不规律,除带脉外,皆上下走行络属脏腑直接络属无特定络属表里关系阴阳表里配合无表里配合生理功能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调节十二经气血3、奇经八脉的功能:⑴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类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⑵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作用。4、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阳维跷”【督脉】循行分布:腰、背、头面正中功能: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任脉】循行分布:腹、胸、颏下正中功能: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冲脉】循行分布: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功能:“冲”——要冲,要道;能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之气血,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故称“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带脉】循行分布:起于季(侧胸部11,12肋),斜向下行,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功能:“带”——有腰带之意约束纵行诸脉循行分布: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经上行至咽喉会合于任脉;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功能:“维”——维系,联络之意阴维脉——“维络诸阴”,主一身之里。阳维脉——“维络诸阳”,主一身之表。【阴维脉阳维脉】循行分布:阴跷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功能:“跷”——有举足行高,健步之意。(阴阳跷脉)下肢内(外)侧头面(“分主一身之阴阳”)①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能使下肢灵活;②卫气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散布全身。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阴跷脉↑——主目闭而欲睡卫气阳跷脉↑——主目张而不欲睡【阴跷脉阳跷脉】(一)、别络也是较大的分支,即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合为“十五别络”。功能:加强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二)、浮络循行于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多数无一定的循行路径。【作业】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系统的组成;3.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4.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次序;7.奇经八脉各经脉的生理功能。一、腧穴的定义: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2.经外奇穴3.阿是穴【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单穴(任、督脉)52穴【奇穴】•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阿是穴】•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定经定位定名主治作用经穴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①局部作用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奇穴无归经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②局部作用阿是穴无归经无固定位置无专用穴名治局部病变三类腧穴的特点:三、腧穴的治疗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近治作用⑴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2)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四、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标志法2、骨度分寸法3、手指比量法4、简便取穴法1、体表标志法①固定标志人体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②活动标志指各部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2、骨度分寸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3、手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4、简便取穴法•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取穴。•风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穴。•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端取穴。等等。五、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所出为井: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所溜为荥: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所注为输: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及彼的部位。所行为经: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六阴经的原穴——“以输代原”,为五输穴的“输”;六阳经的原穴——单独存在。为五输穴的“输”之后一个腧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络穴】——是十五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又称“十五络穴”。【郄穴】——即十二经脉加上阴阳维、阴阳跷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又称“十六郄穴”。郄通隙,意指空隙;郄,又有弯曲的含义,郄穴可说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相对应。【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胸腹部,位置随脏腑高低而排列。有的分布在本经,有的分布在它经,大部分分布于任脉之上。(各脏腑各有一俞一募,位置接近本脏腑)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平,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十六十八大小肠,十九椎下取膀胱。【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特点:多分布在躯干部、四肢部。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下合穴】——指六腑合于下肢三阳经的6个腧穴,故又称“六腑下合穴”。小肠、三焦、大肠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不同名不同位,膀胱、胆、胃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