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有何不同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标志性事件德日军部的强硬派意1922年1933年1936年墨索里尼希特勒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夺取政权纳粹党头目希特勒上台军部的强硬派控制了政府本课历史流程:一、慕尼黑阴谋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学习目标1、掌握慕尼黑阴谋的相关史实和理解绥靖政策和了解绥靖政策带来的后果2、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3、掌握二战爆发和扩大的相关事件1、希特勒上台之初如何对外侵略?“慕尼黑阴谋”的相关史实?2、绥靖政策的含义是什么?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3、二战爆发的原因4、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为什么会迅速败亡?6、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转向苏联?8、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16—18,黑体字仔细读,小字快速读,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勾画出相应的答案并做上批注,若不会请做上标记(10分钟后检测自学情况)国际社会对德国的所作所为没有给予有效的抵制和制止,导致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当时,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求得一时太平。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天之内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拒之门外,英法代表向他们告知会议结果并蛮横地声称:“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词”。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问题:1、材料中的“强大领邦”和“小国”分别指哪些两个国家?2、表明张伯伦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是指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后果: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苏台德区牺牲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法西斯侵略者的政策.(2)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把德国战争的矛头引向苏联(3)英法两国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根本原因(1)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1、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2、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XYO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慕尼黑阴谋”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它不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矛盾。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苏台德区①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之前,已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从地理上看波兰处于德国的半包围之中。②波兰和英法是盟国,德国处于法波之间,而波兰实力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决定先攻占波兰,再解决英法。③波兰与苏联接壤,占领波兰就有了进攻苏联的跳板。④为了避免攻占波兰可能引起英、法、苏的同时干涉,德与苏于1939年8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切准备稳妥,为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发动战争时免除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苏联也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备战的时间,给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绥靖政策使西方国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毛泽东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又转向苏联?①由于英国人的坚决抵抗,德国的海军实力又不及英国,如果再拖延下去,德国的侵略计划就要被打乱。②即使德国在大不列颠登陆,德军也只能占领英国本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将落入美、日等国之手。③当时苏联的战备在不断加强,希特勒既怕苏联强大,更怕英、苏走上联合之路,所以先征服苏联,再挥师西进。④希特勒已具备对苏联作战的人力、物力。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日本的这一计划对美国利益是一个严重的损害。为此,①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对日本也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美、日、英矛盾迅速激化。日本决定先下手为强,取得战争主动权。12月8日上午,罗斯福总统向国会紧急发表了历史性的讲演: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永远蒙受耻辱的日子,美国遭到日本帝国海军和空军的蓄意进攻……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我们的领土、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利益,正面临着严重的危险。丘吉尔坦白地表示:他一听见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他快乐地流出感激的眼泪。他说,美国参加战争,我们就有了绝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