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难题与全民阅读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代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中国大陆无缘?虽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零的突破,但这种困扰依然没减轻。三是“钱学森之问”,2005年7月,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科学家钱学森感慨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8月,他在去世前的病床上仍然念叨着这件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三石叠加浪千层,而且是三块巨石,这三个内涵相同、向度一致的巨大问号着实发人深省。正所谓有疾患查病因,有问题找原因,国内外许多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在进行着思索,以求获得答案。于是,就有了加州理工学院前校长让·洛·钱穆之答,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钱伟长之答,菲尔兹和沃尔夫奖得主丘成桐之答,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之答等。大家罗列了许多原因,涉及文化因素、民族凝聚力因素、历史进程因素、资源因素、系统复杂性因素、社会结构因素、教育体制因素、科研机制因素、科研力量因素、科学精神因素等。显然,这是一个答难行更难的超难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这个问题人人都能说两句,但又说不透。作为一名几十年一直在读书、管书、教书、写书、研书的人,心里总有一种直觉:难道这个问题与我们的阅读状态就没有关系吗?作为一名对人类的阅读历史、阅读价值、阅读特征、阅读规律有一点关注的人,心里总有一种肯定:这个问题与我们的阅读状态一定有重大关系。影响这三大难题的因素尽管有很多,但是我们的阅读状态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因素。第一位与我的观点相撞击的是陈品高老师。陈老师是《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当时任《博览群书》杂志主编,他多次参加以“阅读”为主题的论坛和会议,为阅读推广事业做了很多工作。我长期得到《博览群书》杂志的惠赠,我也一直认真阅读它的每一期。2011年第8期是“犹太文化专号”,犹太民族被称为“有智慧的民族”,在长达30多个世纪的历史中,面对疆域缺失、民族离散的2复杂环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诺贝尔奖的“犹太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陈老师的卷首语《犹太人是个不错的老师》让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是犹太人,犹太人均每年读书68本;而中国人只有4.25本。迄今犹太人中已有16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犹太人占世界人口不足千分之三,获诺奖者占到百分之二十多。当然,更容易记住的是,让人类骄傲更让犹太人自豪的一串长长的、来自同一个民族的名字:思想伟人马克思,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心理大师弗洛伊德,文学家卡夫卡,艺术家毕加索,作曲家门德尔松,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财富精英巴菲特,政坛明星基辛格……此外,犹太人还在全球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说,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美国,但美国人的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控制着世界,但犹太人控制着美国。”犹太民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当读书学习在这个民族被视为生命一样时,这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由文化素养所决定的发现、发明、创造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位与我的观点相撞击的是徐雁老师。徐老师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曾被评选为全国“四位优秀书评人”之一、年度四位“国民阅读积极推动者”之一。2012年年末,我有幸收到徐老师寄赠的由他主编的《全民阅读推广手册》(海天出版社,2011年11月版)。这是一部内容宏富的著作,徐老师在导言《“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中说:“优良的‘阅读技能’是人类一切创新思维的源泉。……要切实求解这一系列在现实中令人困惑的问题,缓解对于未来世界的焦虑,关键还在于继续深入学习,积极探索未知,而学习和探索的坚实基础,则是努力改善人们的阅读,进一步提高思考力和创新力。……读书问题,再也不是一个可以局限在象牙之塔中自我品味、修身怡性的事了,而是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乃至在‘地球村’里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争衡的重要标志。”在信息社会里,一个缺少阅读力的人难以有更大的贡献,一个缺少阅读力的民族难以有更好的发展。第三位与我的观点相撞击的是石毓智老师。石老师是斯坦福大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职,2012年6月,趁他回家乡洛阳省亲之际,我特别邀请他到中原工学院图书馆为师生做题为《钱学森之问与大学教育之使命》的学术报告。石老师具有国际视野,在报告中他从诸多角度来分3析主题,其中对“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这两个小问题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石老师认为:“与中国的先哲相比,与西方人相比,现在国人的读书兴趣过早就衰竭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对学术的创造和传承,都是非常不利的。……且不说普通大众了,中国知识界的人,读书兴趣也早早就衰竭了。这里讲的读书,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技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的学习行为,不是手里拿本印刷品就叫读书。……读书有三重境界,一是自我完善,二是传承典籍,三是知识创新。”最后,石老师戏言:“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把‘吃了吗’变成‘今天你读书了吗’,这个时候大师就该产生了。”报告会后,石老师将新作《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面赠于我,他的学术报告实际上就是这部著作的精简版。“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则。2013年7月,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在网上发文《不阅读的中国人》,旁观者清地指出了这种差距与不足:“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这篇文章被许多媒体转载,它刺痛了我们的心,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反思。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境界,就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整体阅读水平。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倡导全民阅读”已经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在快马加鞭制定中,当美丽的“书香中国”到来时,一切困扰我们的难题将都不成为难题。正是:山外有山无尽头,万卷风光赏绿洲。史河茫茫代代远,书香中国写春秋。(原载于《创新科技》2014年第7期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