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凝心聚力筑梦想——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经典语录】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党章要义】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如何深刻把握和理会“中国梦”的内涵?每一名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对此都要有清醒地认识。摸着石头过河“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这是大跃进时期的一个顺口溜。诸如此类的夸大失实的宣传口号在大跃进时期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解决了中国多少年来无法解决的金融物价问题;仅用三年时间,就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上,由于对国情的把握不明确,我们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出发点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忽视了我国基本国情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总路线提出,争取在15年或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超英国。会后,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并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议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会后,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历史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政策和任务的提出必须与当前社会所处的阶段相适应,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过去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中国的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了现实基础。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相关链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版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经过十年的认识和实践,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摘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138-139页)从时间上说,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深入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钥匙”。【相关链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内容: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摘自《入党教材》,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126-140页)携手奔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句,是指老百姓大致可以达到摆脱艰辛劳动,享受安居休息的状态。这是“小康”一词最早的出处。“小康”是一个充满了传奇文化色彩的概念。一般认为,在儒家思想里,“小康”是指比大同理想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形态,在《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首次出现了“大同”“小康”的提法,“大同”就是高度的和平与安乐,“小康”则是低一层次的和平与安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分别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小康”新的内涵,实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的完美结合。新时期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一开始的“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小康社会建成”是一个质的飞跃,把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12月,邓小平正式提出:20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小康”。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面对“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如何构想的?”这一提问,他思考了片刻,提出了影响中国今后几十年历史命运的战略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提到“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小康”概念提出之初,主要还是与“水平”、“状态”、“生活”等比较口语化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使用,此后经过不断调研、论证、补充,由单一的经济概念拓展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概念。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随着对中国国情和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邓小平有关“三步走”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日渐清晰。1987年4月30日,他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完整描绘了“三步走”战略,并对此进行了具有国际可比度的明确阐述:第一步是在80年代翻一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第三步是在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