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选择: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改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人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其突出标志由三个,即教育先行、教育内涵发生变化、教育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新增长时期,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不平等严重存在。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学习苏联、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建国初我国学习苏联的主要形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各院校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教师专业训练内容: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专业意识:从业、敬业、乐业。专业态度: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倾心相爱、诲人不倦、精诚合作、协同施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专业品质:具有广泛兴趣、与学生打成一片、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客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教师为有效的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知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反映教师职业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中把课程的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当代课程从实质上突破了非此即彼的单一形式,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与综合、必修与选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正在淡化。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的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绘画”、“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灵活性。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反思策略。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全班组织形式、分组组织形式、个别组织形式。其中全班组织形式最基本,个别组织形式最早。讲解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教学提问的原则:激发兴趣原则、启发性原则、难度适宜原则、面向全体原则。教学提问的策略:发文策略、候答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在开展教学指导时应遵循的原则:启发思维原则、因势利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过程互动原则。教学反思的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式的反思、对教学评价的反思。教学反思的形式:教学日记、案例分析、听课观摩、相互交流。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教育情况、改进教育效果、区分教育水准、激励教育热情、引导教育改进。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测量其所要测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我国的高中会考和教师自编测验就属于标准参照测验。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基本内容:办学方向、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育的横向结构(类别结构、专业结构)是按教育的类别或专业划分的。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家的教育投资、企业的教育投资、个人的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学生本身平均所消耗掉的全部教育投资。最早提出教育平等思想的学者是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平等的实践表现在数量方面是,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扫盲运动的进一步深入,这已成为世界性趋势。教育不平等的制度根源是制度化教育。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是终身教育。当前我国教育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急剧增长的需要,并满足高中毕业后未能进入高等学校的一部分就业青年的学习的愿望。20世纪初,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提出“图例讲解法”。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差别对待,反映了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写成著作《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做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四个教学阶段:清楚、联想、系统、方法。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做反思型实践者。主张进步教育思想,即以强调“个人自由”为核心的民主主义。英国的斯宾塞认为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化思想是当代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一个发展。提倡使用发现法。布卢姆认为潜在课程的功能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强烈动机,养成适当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实施掌握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国内外有许多教育目标分类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也是较早的,当属布卢姆等人的目标分类学。卢梭把人的成长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英国思想家洛克对教育特别是绅士教育倾注了极大热情,提出了“白板说”。美国教育学家多尔是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这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书籍,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概论或教育通论。夸美纽斯用泛智主义的课程思想设置课程。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泰勒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双轨制:“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全民教育: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之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通常只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学生: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教学: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发现法:发现法是指学生运用教师提供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增进师生互动频率,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方面,因地、因时采取的积极尝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主要的反思对象,理性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发现不足,采取改进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学日记、案例分析、听课观摩、相互交流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道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与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品德: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规范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通过个体成绩与一个预先确定的目标的比较,确定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