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概述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份,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景观生态设计:是在小尺度上对景观生态规划中划分的功能区域特定功能的实现过程,一般与具体生态技术工程相联系,强调减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关系?①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份,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而景观生态设计更多地是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来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一个小流域、各类公园或休闲地等的设计。②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从空间上对景观结构进行规划,通过景观结构的区别,构建不同的功能区域,具有地理科学中区划研究的性质;而景观生态设计则强调对功能区域的具体设计,由生态性质入手,选择其理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是从结构到具体单元,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是密不可分的。一、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综合整体性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利用性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社会广泛参与性景观改造谨慎性补充: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1.4R原则2.自然优先原则3.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4、地方性原则1.4R原则Reduce: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设计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建立回收系统回收材料和资源;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回收材料。2.自然优先原则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使其维持自我更新和自我恢复能力。3.最小干预和最大促进原则人类活动总是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干扰,设计要尽可能将这种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努力通过设计手段维护和促进设计场所的自然过程与生态格局,增加物种多样性。4.地方性原则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利用当地材料(包括植物和建材)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步骤规划方案调整景观生态规划确定规划目标景观结构功能划分实地考查,收集有关资料(自然、经济和社会)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规划方案评价、实施景观生态调查规划方案分析景观生态分析与综合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①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②尺度分析原理;③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④格局过程关系原理;⑤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⑥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⑦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基于景观格局-过程分析的景观规划:景观格局优化: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与不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结合起来,以发现景观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通过景观格局调整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途径。主要步骤:背景分析—总体布局—关键地段识别—生态属性规划—空间属性规划—形成景观生态规划方案—随着生态和社会需求的改变,对该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传统的适宜性评价生态规划方法和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的互补:适宜性评价方法主要强调景观单元要素的匹配,有利于土地利用与自然条件的协调,但对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景观整体的综合效益反映不够;而格局优化方法则较关注景观单元水平方向的相互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景观空间结构,从而对传统的以适宜性评价为主导的生态规划方法形成了有利补充。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必须:①考虑规划区域较广阔的空间背景;②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③规划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④规划方案应有选择余地。景观生态规划中5个必不可少的要素:①规划区域的时空背景;②规划区域的整体背景;③规划区域景观中的关键点;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⑤规划区域的空间特性。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分析及其应用实例:1.景观中的关键部位?2.Forman的最优景观格局模式?3.景观安全格局概念?一.景观中的关键点?在分析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构型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景观中存在一些关键部位,这些部位可以是某些生境的交会点,也可以是某个斑块,包括:①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如大型自然植被)或不寻常的地物(如沙漠中的河流);②变化较多的敏感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③各种形式的流交汇的地方。城市景观中的敏感区?①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丘林地,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地带;②文化敏感区: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③天然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中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例如:城市河流廊道,作为重要的环境敏感区,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计考虑的重点部位。河流廊道?指河流水体及其两侧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它包括河道本身,以及河道两侧的河漫滩、堤坝和部分高地,宽度随河流大小和水文特性而变化。河流廊道的功能:①控制从高地到河流的水、矿物养分等的流动;②为动物、植物的迁移提供路径,促进高地或坡地森林内部种沿河流向下游迁移,同时也促进下游湿生或水生物种向高地坡地蔓延;但同时对某些物种的迁移也起着阻断作用;③作为一些物种的栖息地;④直接影响河水(保持河水清凉;凋落物沉积于河水中成为河流食物链的基础等)。设计师眼中的的河流廊道:①自然景观:软质景观②人造景物:硬质景观③人与文化:人文活动和历史文化设计河流廊道的要点:①安全性:满足城市防洪要求②自然性:体现河流自然形态③生态性: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④观赏性:满足人的视觉观赏需要⑤亲水性:考虑人自然的亲水特性⑥文化性:提升河流的文化内涵不同学者提出的保护河流廊道适宜宽度:二、Forman的理想景观格局模式?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的中心思想,将相似的用地类型集中起来,但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块,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边缘也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活动斑块。这种景观模式的特点:1)包含大型植被斑块,可保护水源,为多种动植物提供生境,缓冲干扰;2)粗粒与细粒要素结合,不仅利于大型内部种生存,而且有利于广生境物种的活动;集中的建成区和农业区则便于进行大规模的工农业活动;3)多布局的大型农业斑块或自然斑块能分散干扰风险,如虫灾、火灾;4)小斑块内可能发生的基因变异可以使某些物种在大斑块遭到破坏时幸存部分个体,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可能性;5)在主要用地类型之间的边界过渡带布局碎斑块,这样可以减少边界抗性,不仅不致于使周围的大斑块显得支离破碎,而且有利于自然过程(如水土的流动、物种的迁移)的进行;6)在建成区和农业区周围布局小的自然植被斑块,不仅能作为物种扩散的踏脚石,为局部灭绝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落脚点,而且能提高基质异质性,减弱风速和水土流失,还能包含大密度种群的边缘种,具有较高的物种密度;7)在景观内布局自然植被廊道,对地表径流和物种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不同用地类型大斑块之间的边界过渡带内聚集许多细小斑块,则有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例:城市绿地景观格局规划要考虑:①绿地斑块的数量、规模及其生物组成;②绿地斑块和绿地廊道的有机结合,绿廊的宽度、连通度和环度等;③重视核心斑块及关键结点。要点:1)有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与生物保护所必需的自然地;2)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3)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可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三、景观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它们由一些关键部位、点(斑块)及位置关系构成,这一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些生态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s)。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空间与生态过程,可以判别和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有效控制景观生态过程,达到优化景观功能的目的。例:丹霞山风景区的生物保护规划对生物保护而言,一个典型的景观安全格局应包括以下几个景观组分:①源: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③源间连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④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⑤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