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三次文代会(时间、地点、中心议题)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会议由郭沫若提议,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做政治报告。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在北京召开。中心议题:繁荣创作,批评错误倾向。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3日~8月13日在北京召开。中心议题:确定文学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总结经验教训。二、50年代初,三次大的批判运动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导演、编剧:孙瑜演员:赵丹教育家:陶行知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代表人:俞平伯李希凡、蓝翎(后来发展到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文批的表现:“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3、1952~1955年对胡风文学思想的批判典型:人物、题材、风格、现实主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980年得到平反(平反的只是人,不包括文学思想)到1985年彻底平反梅志——《胡风传》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出现了理论和创作的高潮。5、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年代表作有: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的《论人情》作家:丁玲、陈企霞、艾青年轻新秀:王蒙、刘绍棠、张晓亮、从维熙、方之、邓友梅等影响: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造成了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6、文艺政策的调整(1961~1962年)内容:A、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上的清规戒律;在选择题材上,放松题材限制。2B、三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1)1961年6月,在北京“新侨”召开座谈会,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以及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也同时召开。中心议题:发扬艺术民主,尊重文艺规律,为“文艺八条”设定了内容(2)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中心议题: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3)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中心议题:主张可以对“中间人物”进行描写。代表人:邵荃麟7、“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1)1949年8月,《文学报》、《文汇报》讨论,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问题(2)1950年4月批评了一批小说。如:方纪《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秦兆阳《改造》(3)1951年对萧也牧及短篇小说的批判《我们夫妇之间》(4)建国初期(1951~1955)三次大的批判(5)1957年反“右”扩大化(6)1958年“大跃进”狂潮(7)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批李建彤的《刘志丹》。1963年上海提出“大写十三年”1964年6月第二个批语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成果,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乐《沙家浜》第二十四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长篇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三家巷》、《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短篇小说——“孙萧路,赵西马,李峻王,刘王茹”即:孙犁—《山地回忆》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西戎—《赖大嫂》马烽—《三年早知道》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峻青—《黎明的河边》王愿坚—《党费》刘真—《英雄的乐章》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茹志娟—《百合花》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1、柳青《创业史》——环境:蛤蟆滩(夏甫村)A、内容和主题作品记述了梁氏父子三次创业两次失败,一次成功的过程,昭示出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集体化道路,翻身农民才能实现真正的创业。B、作品结构作品以梁生宝创业为主线,讲述了他同小私有观念蒂固的梁三老汉、王二杠直;以郭3世富为代表的独立发家的富裕中农;以姚士杰为代表的反对互助合作的反共富农地主;以郭振山为代表的要求个人发家的党内人物这四方面势力进行斗争,最终实现互助合作。C、人物简介梁生宝——是50年代初中国北方农民创业者的英雄形象,是贫农的儿子,愿创社会主义大业,有进取和奉献精神,多侧面表现他是党的忠实儿子,有务实的作风,以身作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厚、善良、真诚、淳朴,是社会主义新人。梁三老汉——是北方农村老一代农民典型,“双重性格”、“中间人物”,有心酸的创业史,有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有小私有者思想,个人创业,有私有者的根性,他的精神王国里充满矛盾:喜悦、信赖、热爱(党组织);有因袭的重负;勤劳、淳朴、正直、善良;狭隘、封闭;不赞成互助组,又关心互助组;纯洁、天真;古板、倔强。其他人物——蛤蟆滩三大能人:郭世富,富裕中农姚士杰,反动富农(阶级敌人)郭振山,党内人士,表现党内斗争2、梁斌《红旗谱》——环境:锁井镇(千里堤)A、主题作品是一部中国北方农民民主革命斗争的史诗,通过对农民由自发到自觉斗争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革命斗争,只有汇入共产党的革命洪流中,才会成功,这一主题。B、人物点评朱老忠——是中国北方由自发到自觉反抗的农民英雄典型:(1)家族世仇孕育了他反抗性格:苦大仇深、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是燕赵慷慨悲壮之士。(2)闯关东25年形成了粗犷豪侠、慷慨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有工人气质(3)磨难铸就他的坚韧性,深谋远虑、沉着镇静“出水才看两腿泥”“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4)找到党,由自发到自觉斗争。严志和——“中间人物”,是中国北方典型的老一代农民形象。(1)性格内向,软弱、善良(2)总难彻底的摆脱因袭的重负,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患得患失、软弱、动摇3、杨沫《青春之歌》——“成长小说”A、主题作品描写了林道静由自发到自觉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其实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心理变化和精神面貌,昭示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个性解放和人生追求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B、人物点评林道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是50、60年代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正面知识分子形象。(1)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过自觉而痛苦的磨练,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30年代革命女性的艺术典型。她母亲是佃户,父亲是大学校长,母亲生下她后上吊自杀,她在林家的屈辱生活,使其具有反抗叛逆的性格。父母逼婚,林逃婚投亲,表现其勇于反抗,追求自由民主光明,遇到卢嘉川,认识到自己的反抗是脆弱的,因此把反抗融入学生之中,但投亲不成反落虎口,有海自尽表现其幼稚,脆弱,对余永泽产生好感,耽于幻想,但是当发现余自私卑劣后,又不愿意割裂感情,说明她有浓郁的小资产阶级温情,决定其成长历程的长期4性,和思想改造的艰巨性从监狱归来到参加共产党,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她献身革命,忘我工作,从幼稚走成熟(2)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C、艺术特点(1)作品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用“同余永泽建立小家庭”、“第一次入狱”、“二次入狱”这三个板块来结构故事。(2)政治叙事与性爱叙事相结合:1931~1935年大政治事件都包含在作品里(政治叙事),林道静与几个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是性爱叙事。(3)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第三节李准茹志娟(代表作)1、李准代表作A、《不能走那条路》——农民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政治语境,政治大于艺术)人物:宋老定——两个儿子:东山(支书),东林(木匠);张栓(倒卖牲口)B、《李双双小传》——1960年作,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先结婚后恋爱”2、茹志娟代表作《百合花》——描写往日战争生活的论述:分析百合花的艺术特色?第四节“百花小说”1、概念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写“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人情及人性的情感的小说。2、分类A、“干预生活”——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青年;刘世吾,官僚主义者;韩常新,官僚主义者)B、“爱情”、“人情”、“人性”——邓友梅《在悬崖上》(婚外恋,“我”是主人公,“妻子”团委书记,佳丽娅)宗璞《红豆》(爱情,主人公:江玫,女;齐虹,男;肖素,女革命者)陆文夫《小巷深处》(爱情,主人公:徐文霞,妓女,纱厂工人)第二十五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一、郭小川成就及代表作1、50年代——探索发展,创作旺盛A、政治抒情诗:1955、56年组诗《致青年公民》七首(“外宇宙”,表现社会)B、较多表现个人情感,受到批评的诗:1959年《望星空》(“内宇宙”,内心世界)——这类诗主导的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遭批评。5C、长篇叙事诗(探讨人情、人性)“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1979年发现,创作于50年代)——人物:王金主题:革命除了铁的手腕,思想工作十分重要,从人性角度表现战争的内容。2、60年代初——回到了时代“大我”(艺术上成熟了,探索“新辞赋体”)政治抒情诗:《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3、“文革”和70年代初《秋歌》、《团泊洼的秋天》二、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点1、让激情渗透到感性的形象中,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法运用。长诗《一个和八个》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营教导员王金,被疑为奸细入狱,在狱里,他一面遭受同狱八名真正罪犯的报复性欺凌,一面又是他所忠诚的革命队伍因误解而施予的鄙视,但最终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力量影响、感化、改造了这些罪犯。诗人通过对王金这一形象的细致铺陈描写,传达出“摧枯拉朽的革命固然需要战争这个铁的手段,同时也要有爱、同情心、人道的力量”,这一耐人寻味的诗作底蕴。2、通过押韵、节奏、音乐等手段,创造“雄浑壮丽的气势”。《望星空》中:“说什么:/身宽气盛,/年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句式短小押韵,富有节律。3、诗体形式的创新:“楼梯式”、“半自由体”、“新民歌体”、“自由体”、“新辞赋”体创作的《雪与山谷》运用“半自由体”、“四行体”,节奏流畅舒缓;《祝酒歌》运用“民歌体”,句子短小,节奏明快;《将军三部曲》运用了元明散曲的创新的“自由体”;同时还创造了《甘蔗林—青纱帐》这样的“新辞赋体”。贺敬之的代表作1、40年代延安时期《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奠基之作。2、50年代~60年代——旺盛时期A、抒情短诗:《回延安》(“信天游”)B、长篇政治抒情诗:《十年颂歌》、《雷锋之歌》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共同特点——采用楼梯式闻捷的代表作1、《天山牧歌》(名词解释)《天山牧歌》是闻捷1956年创作的,它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作品以清新的格调、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形象,记录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理想、精神面貌,表现了“劳动加爱情”的主题,在爱情荒芜的年代,成为青年读者的最爱。其代表短诗:《夜莺飞去了》、《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