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那些?(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组东兴2.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1)教育方针比教育目的包含的内容更多。(2)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上要求明确,教育方针则在“怎样教育”和“怎么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3.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1)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现正相关趋势。(2)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简述教师有哪些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4)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5)研究者角色,学习者角色。5.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作用:(1)指导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4)保障作用6.怎样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统一。(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4)贯彻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1.或是学生的主体作用2.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7.试述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做出社会性的规范。(2)学校教育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使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运用奖惩应注意一下几点;(1)要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公正。(3)建立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9.主要的教学原则有那些?(1)循序渐进原则(2)直观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启发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11.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和谐(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合理。12.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教师要了接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是学生的不同特长得到发展。1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想统一的评价和考试标准。(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4.简述素质教育及其内涵和意义。(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15.列举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自然发展起来的。(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知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16.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17.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维持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8.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与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19.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0.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得到更多答案。2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综合。(4)高等教育大众化。(5)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2.教师布置作业是因遵守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3)分量适宜,难度适当。(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选择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的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23.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2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信息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体内分布着7种不同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体内的组合形式多样。这七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认知智力。25.教师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26.试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设置合适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期望,提供及时反馈。(4)合理运用奖惩,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竞争学习。27.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的归因观。28.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的态度与定势。(4)学习环境的相似性。(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29.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30.如何培养班集体?(1)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3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要素(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只是经验(6)情绪与动机32.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与教师,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5)研究和了解学生。(6)树立正确的学生观。(7)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8)提高教师自身素质。(9)发扬民族教育。(10)主动与学生交流,善于与学生沟通。(1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12)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3.分析磨难教育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1)根据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力。(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4)发挥榜样教育作用。(5)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铸。3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此外还有课程理论等因素。35.简述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经验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3)迁移的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36.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37.试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1)存在的问题: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章。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德育行为的养成。(2)改革趋势: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识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38.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专业的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39.阐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内部因素:1.学生自身的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程度与年龄特点。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39.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那些?(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1.简述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四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42.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1)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2)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4.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4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意义。根据布鲁纳的教学观和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结构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要注意运用反馈原理,促进学生自我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44.本文节选了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没有成才的故事。方仲永的成长经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才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45.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5)研究能力(6)学习能力(7)观察学生的能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