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7PERSONALITY(7thEdition)人格心理学(第7版)【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37Ⅰ、什么是人格第一章什么是人格一、人与环境二、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2.内部过程。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三、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例1.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认知流派:从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这一角度探索攻击性行为。有些人更容易将模糊情景看作受到了威胁,用容易用攻击来回应。例2.抑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转向内心的愤怒。处在抑郁中的人存在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人都有内在的、阻止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些愤怒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特质流派:发现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她今后情绪的好指标。生物学流派:认为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更有可能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时做出抑郁的反应。人本主义流派:用自尊来解释抑郁。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经常被抑郁所困。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抑郁是缺乏强化物所致。认知流派:认为人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这种无能。四、人格与文化: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者人格的发展,人格是存在与文化背景中的。个体主义文化(包括多数西欧国家和美国)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独立的、独特的人。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群体,如家庭、宗教和国家。他们对合作的兴趣胜过对竞争的兴趣,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另外吗,行为方式也由于文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五、人格: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3/371.理论:(1)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生物学流派和特质流派坚信我们过于忽视遗传倾向性的作用了;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方式,是无意识的,但是,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很少强调遗传对人格的影响。(2)意识和无意识: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的很多行为受到无意识力量的控制;行为主义流派则认为人们以为自己是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原因的,而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特质理论流派则从个体自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水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但也逐渐承认很多信息加工是在意识之下的水平上发生的。人本主义流派认为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人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3)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不能自由选择的,他是我们面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金纳认为自由只不过是个神话而已;精神分析者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人本主义者处于另一极端,他们更多地考察个人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特质论者和生物学流派强调遗传素质,认为遗传把发展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但不认为人格完全听命与遗传素质;认知心理治疗家鼓励病人思考自己怎样给自己造成的问题,并教他们避免未来遇到困难的方法。2.应用:心理治疗、教育、组织和咨询工作。3.评价4.研究第二章人格的研究方法一、假设-检验方法:1.理论与假设:理论:关于建构或事件之间关系的一般陈述。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简约的,而且能够生成许多可检验的假设。假设:是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合理预测。人格心理学者通过科学研究来考察人格过程,多采用假设-检验法,其中的假设源于理论推断。它们在实验中得到验证,而原来的理论则得到或得不到支持。2.实验变量:一项好的研究是循着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实验的途径进行的。变量是实验的基本要素,它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决定着实验如何分组,也成为处理变量;因变量是由研究者测量得出的、用于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变量,也称结果变量。在一项严谨的研究中,各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可以被归因于自变量水平不同所致。交互作用:指的是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受制于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操纵的与非操纵的自变量:自变量能否被研究者操纵,这是人各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操纵的自变量:采用操纵的自变量时,研究人员必须把大量的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被分到实验中的A条件、B条件(或C条件、D条件等)中去。在实验开始的时候,所有参加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当大量的被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时,研究者就假设这些差异被相互抵消了。非操纵的自变量:或称被试变量)指研究者不对其加以干预的自变量。在非操纵的自变量情况下很难确定因果关系。4.事前预测与事后认识:事先预测比那些事后认识到的解释更好,因为后者不能进行假设检验。5.重复研究:通常是检验不同于最初研究使用的被试群体。这有助于确定某种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的人群还是仅仅适合最初研究使用的那些样本个体。二、个案研究法:对单个人(或少数人)进行深入考察,多数情况下是对失调的心理治疗来访者,其资料一般是描述性的。1.个案研究法的局限:a.从个案向他人推论;b.确定因果关系;c.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常常会妨碍科学的客观性。2.个案研究法的优点:a.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b.当研究者认为他们研究的个体在所要考察的维度与正常人没有本质差别的时候,适合采用个案法;c.在说明一种治疗方法时,适合用个案法;d.研究者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一些可能性而采用个案法。三、数据的统计分析:4/371.统计显著性:统计检验方式有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系数。如果两个平均数之间很小的差异是由于偶然变化导致的,我们就说这个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反之,如果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它不可能是偶然变化导致的,而是反映了两变量之间的真实差异,我们就说,这个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一般来说,心理学工作者使用的显著水平是0.05,即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只有5%的可能性是由偶然变化造成的,这个差异就可能是真实的差异。2.相关系数:考察两个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00到-1.00之间.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四、人格评价:是人格研究的核心。在使用一项标准化测验之前,必须先考察它的信度和效度。1.信度:一项测验在多次测量中具有一致性,它就具有较好的信度。A.测验信度的一个指标是,这项测验在不同时检测量是否前后一致,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重测信度系数。B.统计检验可以查明被测者对一个项目的反应与对其他项目反应之间的相关。可以算出内部一致性系数。系数值大,说明多数项目测量的是相同的概念;系数值低,说明各项目测量的不止一个概念。2.效度:指的是一项测验所测量出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本要测量的东西。效度问题在于测验的效度是否被很好地揭示出来。假设的建构:是一种有用的创造物,用来描述那些不具备自然真实性的概念。建构效度(1)表面效度:(2)相容效度:也称聚合效度,指的是一项测验测得的分数与其他具有相同建构的测验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两项测验测量的是同样的东西,那么两个测验的分数应该有高相关。(3)判别效度:指的是一项测验的分数与其他理论上没有关系的测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4)行为确认:是确定一项测验的建构效度的另一步。也就是说,即使一项测验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相容效度和判别效度,它在建构效度上还可能存在问题。5/37Ⅱ、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理论、应用与评价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00年前开创了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在采用催眠法治疗歇斯底里症过程中,发现了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力。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解剖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把这种划分称为解剖模型。意识:意识是指人们正察觉到的想法。意识不断发生变化。前意识:在大脑存储的信息中,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量可再现的信息构成前意识。无意识: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里的内容无法直接接触,无法被提取进入意识,除非在极端情况下。然而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2.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创立了结构模型。他认为组成人格的各个部分经常发生冲突。本我:人出生时只有本我一个人格结构。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必须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他还假设本我还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即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处于意识之外。自我:生命的头两年,自我逐渐发展起来。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自我将本我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同时也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吉尔减轻紧张,但以考虑行为后果的方式进行。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活动。超我:大约5岁,超我开始形成。超我代表了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超我不仅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以自我提供榜样,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并因此而受到赞扬。三者关系: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在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和超我过分地掌管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我们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个地方,永远存在着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严格道德准则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3.利比多与死的本能:人的行为受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这种内部力量可以译为驱力或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分为两大类:生或性的本能,一般指利比多;死与攻击的本能,成为塔纳托斯。心理活动受利比多支配。内部心理冲突导致紧张,人类行为的目的是回到不紧张状态。能量有限说:身体内的能量不会消失,但能量是有限的。当心理能量消耗在这部分心理机能上了,就不再用于其他机能。4.防御机制:自我具有的许多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根据弗洛伊德理论,一个健康人的人格中,自我掌控着本我冲动和超我的需要。为达到这个目的,自我通常使用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替代、反向作用、阻抗、理智化和投射等。除升华外,自我在运用防御机制的时候都要付出代价。(1)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它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内容不能接近意识。弗洛伊德称之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它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