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知道几个上古神话例子、山海经地位和价值《山海经》概述: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该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地位与价值:1.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2.最有神话学价值3.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4.海经、大荒经是全书神话色彩最浓的5.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章诗经定义地位分类(重点)、诗经艺术特点(重点)、诗经影响《诗经》概述: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2地位:是我国第一部是各种诗歌总集,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今文鲁、齐、韩三家诗。分类:按风、雅、颂(最初都是乐歌。)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160篇,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雅分为大雅、小雅。(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2)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1)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2)鲁颂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3)商颂5篇,大约是商中后期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3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内容:内容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开国历史,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有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的伟大写照。2.农事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农业的初步发展。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七月》(风诗中最长)。3.燕飨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以文学的方式表4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4.怨刺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板》、《荡》,小雅《节南山》、《正月》等,反映厉王、幽王时的黑暗现实,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a.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b.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正月》。还有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巷伯》、《北山》。小雅中更多将笔锋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c.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国风中针对具体人、事而发讽刺诗,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如《陈风·株林》。5.战争徭役A.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这类歌颂角度写的战争诗,不重描写战斗场面,而是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B.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5如《小雅·采薇》。C.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6.婚姻爱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A.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睢》、《邶风·静女》。B.爱情遇挫的痛苦,如《齐风·南山》;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鄘风·柏舟》。C.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D.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风·绿衣》、《卫风·氓》和《邶风·谷风》。7.其他。如《王风·黍离》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爱国之情现实意义: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式,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6A.赋是铺陈直叙,是赋比兴中的基础与基本表现手法B.比是比方,《诗经》中大量用比,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整首运用拟物(如《硕鼠》);部分运用比(如《硕人》描写庄姜之美);不从局部比喻(如《野有死麕》);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黍离》)C.兴是触物兴词,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氛围,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A.重章:同一诗章重叠,变换少数词语;一篇中两种重叠B.叠句: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东山》);同一诗章里叠用相同或相似的诗句C.叠字:双声叠韵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3.《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7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4.《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雅、颂、国风语言风格比较:1.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2.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比较少见3.国风中很多语气词,如在雅、颂中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4.这些不同反映了时代社会变化,创作主体身份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体现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抒情言志: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精神。2.现实主义:《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3.《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8承4.比兴、象征: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5.《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题材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第三章:左传国语战国策对比(含义、特点、作者)、左传影响【本章以左传和战国策为重点】一.《左传》概述: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思想倾向:1、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2、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3、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94、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5、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叙事特色:1.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简短记事,发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2.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简略排比或个别字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a.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b.创立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3.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全过程。A.倒叙与预叙: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写宣公之死,后写其生。B.插叙和补叙:常用“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结果,如秦晋崤之战;C.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广阔灵活;个别10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4.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成就在写战争,不重对交战过程记叙,而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5.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特点。a.道德化。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b.神秘化。以常出现的预兆为例,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鲜明时代特色。6.戏剧性:a.戏剧性情节;b.有的叙事记言,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而出于臆测或虚构,成为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c.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人物:1.人物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人物集中描写。2.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其一生中某一片断,反映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113.有些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如写晋文公由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即位前争强好胜,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等,显示其是昏君,但同时又表现他宽容纳谏,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他最后悔恨自己残暴,性格复杂。4.人物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琐事的描写:大量描写琐事细节,利于生动叙事和人物刻画语言: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1.“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因事因人而具不同特点,用辞典雅。2.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左传地位与评价:1.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2.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二.《战国策》概述: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