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文集》之《新教育》心得体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陶行知文集》之《新教育》心得体会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家,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国家的教育事业,以教育改变国民性,激发民族的生命力。近日,阅读先生文章,顿觉其思想的实验性、科学性,前瞻性对于当下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发,言辞中展示出的平易与智慧,让我如沐春风,获益良多。教育是什么?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那么新教育呢?先生对新教育之“新”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一是“自新”,不能客来则新,客去则旧,要坚守自身的品格,不同于西欧教育的民族模式;二是“常新”,时代、社会、人类都在不断的变化,教育就要紧跟时代脉搏、社会需要、人类的特性进行更新;三是“全新”,不仅是教育的形式技巧、方法手段的新变,也要有教育思想、教育内涵的提升。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可以说是当时的新教育运动的理论支撑,但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礼,新教育理论仍能反映出当下深化教育改革所包含的问题。新教育要培养学生面对天然界的能力,即是“求真”,“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可以直面生活与社会,独立的思考、判断、解决问题,可以以社会个体的身份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这正与我们津津乐道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同时,陶行知还强调群体的共和主意,在技能的习得过程中,锻炼团体生活能力,以便“可以贡献社会”,我理解为“向善”,文中指出三方面“自主”、“自动”、“自立”,如此看来,教育是习惯的培养,是以公民为对象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佩服先生的担当与眼光,我们治教理教要立足我市全体人民,我们培养的是我们的市民,我们的公民。学生的精神,恰恰国民的精神的凝结,影响学生的一生,构成社会的整体风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精神风貌。一旦,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必会在社会生产的环节中履行职责,在国家的转型中明确方向,正如先生在《学生的精神》中总结的,学生要有“科学的精神”,“委婉的精神”,“坚强的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不仅是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具备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实践验证,终生学习的原则与理念,要有恒心、有耐心,形成认清自身、不断反思的态度与追求,懂得自治,学会自治。新教育的内涵与对象,决定新教育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符合目的、依据经验、共同生活、积极设施、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全部发育、唤起兴味,责成效率等方法。其中,既有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如兴趣理论,又有西方经验主义的借鉴。他将新教育浓缩于新学校之中,将学校定位为小社会,以小见大,颇具现代意识。但是,先生对于“新教员”的阐述更加兼收并蓄,中西融合。教师要有信仰心,有责任心,也就是既要坚守教师的神圣使命又要承担教师的沉重责任;要有共和精神、开辟精神和试验精神,就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开发新的方法与理论,努力拼接自身的试验得出新的真理,如此一来,传授予学生的便不止是结论,还有深刻严谨的思维,厚重坚定的意志。陶行知先生的著作颇丰,《新教育》一篇也只是冰山一角,而这一篇文章就使我了解了公民的内涵、学生的精神和老师的职责,加深了认识,提高了修养。纵观先生一生,他的著作、理论,每每读之都如醍醐灌顶。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十二个字正是先生的一生的写照,也让我肃然起敬。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与贡献,皆是从这样一颗赤诚之心而发,在回归心灵,“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先生的理论积淀与素养难以企及,但我也可以不求功利,身先士卒,凭借赤诚之心,奉献于教育事业,致力建设“新”、“活”、“好”的教育。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