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网校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2、据一项调查显示,1913年江苏某地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对此比较全面的理解是()A.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旧传统仍有影响C.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D.文化氛围浓郁3、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A.18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4、下图是1921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学而思网校该政治构架的设计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②反映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③借鉴了近代美国民主政治的构想④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表明袁世凯已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历史事件是()A.镇压“二次革命”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D.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6、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焉。”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科第出身人士不再被重视B.晚清以来,提倡和传播西学已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C.庚子事变后,民族自信心丧失,媚外已成社会风尚D.戊戌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大夫改习西学以为进身之阶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主要依据是(1)确认了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国家制度(2)确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规定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民主自由等原则(4)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A.(1)(2)(3)B.(2)(3)(4)C.(1)(2)(3)(4)D.(1)(3)(4)8、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学而思网校.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C.立宪代议D.三民主义9、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护国运动②“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刺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③①④②D.②④①③10、下面是1912~1913年中国国会大选中主要政党席位示意图。该图能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学习西方政治民主化B.专制独裁统治在中国结束C.国民党在国会成为执政党D.多党制的格局在中国形成11、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B.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C.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12、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13、下面讽刺漫画中的“猿猴”喻指A.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B.康有为为首的立宪派C.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D.慈禧为首的皇族内阁学而思网校、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B.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D.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15、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习俗。1916年元旦,北京的警视厅通令全市卖元宵者,一律改“元宵”为“汤圆”,政府认为“元宵”音不吉利。当时的政府是A.清政府B.袁世凯政府C.段祺瑞政府D.蒋介石政府16、民国初年有这样的记载:“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章豁然。”与该段文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17、表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中学堂课程章程中规定的课时情况,表中课程内容的设置体现的特点有()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①添设了西学课程②课程设置比较全面③经学仍占重要地位④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8、该图为北京贡院遗址,是明清两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它见证了我国选官制度的衰败,该贡院的历史使命终结于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19、从1901年到1911年,清政府历时十年所进行的艰苦自救,不但没有挽救危局,甚至它培养的新军、学生,都成为它的对立物了,大多参与了埋葬清政府的活动。自救以失败宣告结束,这一失败具体表现在学而思网校①加剧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②清政府从扼杀维新变法到主动预备立宪③造成满汉分裂、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④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其土崩瓦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0、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檄文旨在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C.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D.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21、1913年,徐元章曾痛书挽联:“融贯东西学理,调和南北党争,问如此奇才,古今有几?道德发为文章,英雄造成时势,痛横来惨祸,天地不仁。”对挽联中哀悼的这位英雄“造成时势”表述正确的是A.分崩离析满清统治B.风起云涌民主革命C.滚滚洪流宪政共和D.蓬勃发展工农运动22、下列斗争史实的先后顺序为①二次革命②辛亥革命③护国运动④护法运动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23、立宪派参与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发点是A.借以对抗南京临时政府B.增加地方政权的自治权利C.力图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D.希望通过立宪参与政权24、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25、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曾是君主立宪派,但当听到袁世凯要称帝时,马上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主要说明了()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D.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26、晚清统治者尽管顽固坚守着封建营垒,但在20世纪初曾实行过“新政”、“预备仿行立宪”。这说明A.晚清统治者准备实行资本主义B.清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封建制度不行C.资本主义是世界发展的潮流D.清朝统治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7、某通电摘录:“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要求惩治罪魁,以谢天下。”通电所指的斗争是学而思网校.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护法运动D.二次护法28、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1905年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当时中国这种留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包括①促使清朝政府的改革运动不断深入②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③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准备了大量人才④推动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④29、下列历史文献最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30、有人说“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指A.反对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建立汉族统治的政权C.主张国民一律平等D.实行五权分立制度,推行社会革命学而思网校五、()31、(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一种最根本的无可避免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之中差不多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而他们也会光荣地履行职务的;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每每不过是些卑鄙的诽谤者,卑鄙的骗子和卑鄙的阴谋家;使他们能在朝廷里爬上高位的那点小聪明,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庶吉士:明清在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进入翰林院学习,之后经考核再授各种官职)。其余归内外户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曾(部曹:指清代各部属官),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栓(编栓:指翰林院编修或检讨官,科举进士的前三名才能授予此官职)。——梁启超《变法通议》(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9分)3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7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8分)33、(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