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用法复习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二)用作代词。1、剑阁峥嵘而崔嵬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9、某所,而母立于兹11、军惊而坏都舍12、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既而】不久,一会儿。1、剑阁峥嵘而崔嵬并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递进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顺承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设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转折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修饰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因果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目的9、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假你的11、军惊而坏都舍宛若好像12、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通假通耐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是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一)用作疑问代词。(二)用作疑问副词。(三)复音词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大王来何操?3、是诚何心哉?4、牛何之?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6、徐公何能及君也?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9、无何,宰以卓异闻,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5、表示句中停顿,不译(二)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副词的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三)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于,在,对,比)1、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3、嗟乎!呜呼!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吾尝疑乎是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8、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二)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三)用作代词。(四)连词(五)复音虚词:无乃,乃尔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5.【其】(一)用作代词(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三)用作连词(四)用作助词,或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或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一面……,一面……5、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二)用作副词1、将近,将要,快要2、暂且,姑且(三)复音虚词且夫且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示赵弱且怯也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若属皆且为所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7.【若】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如①“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像”,“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③“假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④“你”、“你们”、“你们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⑤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当“……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作为实词的“若”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曾孙是若”。(一)动词,像,好像;如(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假如”等。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何】怎么样。【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8.【所】(一)名词,处所,地方。(二)量词,座。用于房屋(三)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许”。可译为“左右”“大约”。(四)助词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某所,而母立于兹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父去(离开)里所,复还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陛下之职分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9.【为】(一)动词。读wéi(二)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wèi1、表被动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给,替”。4、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向”。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四)语气助词“为”可兼表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10.【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于彼”。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二)代词。1、相当于“之”。2、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三)语气词(四)作助词.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且焉置土石?犹且从师而问焉割鸡焉用牛刀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11.【也】(一)句末语气词(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12.【以】“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着(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5、表示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带领”“率领”。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三)助词1.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2.起调整音节作用(四)动词(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六)通假【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2.把……作为或制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余船以次俱进。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汉军乃觉之,会骑将婴以五十骑追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13.【因】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趁机,趁势,就着,顺着;通过,经由,由,从;因为,由于。(二)连(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因而。(三)用作名词:原因,缘由,机缘。(四)动词1、凭借、依靠、根据2.沿袭,继承;接着,继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于今无会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因循守旧14.【于】一、“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二)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三)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一般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超过”。二、助词,动词词头,无义。【于是】复音虚词,它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于+此”,可灵活译为“在这”“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这”“从此”等。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于是余有叹焉。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拘于时,学于余业精于勤、荒于嬉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15.【与】(一)介词。(二)连词。(三)动词。1、给予,授予,交给,赠给。2、结交,亲附。3、对付。4.参加,参与。5、赞许,同意,许可(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